书香周末——史记中的三皇五帝与夏商
后来神农控制力逐渐减弱,轩辕黄帝出来收拾残局,制服炎帝,让炎帝在中华民族始祖的称号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后来黄帝把蚩尤赶走,让他逃到东方成为东夷。然后他就开始了皇帝巡天下的习惯,比如画各个方向的线,线圈出来的地方就是他的,谁不服就打谁。然后他的王位将传给他的后代,首先是他的孙子,然后是他孙子的侄子,颛顼和帝喾。然后是帝喾的第三个儿子,放勋,著名的八眉帝尧。
姚在任时,干得不错,“诸事亨通”。但是突然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洪水。姚终于听从了大家的意见,让他不喜欢的炮控水。结果在洪水平定之前,他不得不考虑权力的转移,继任者就是帝舜。其实舜也是黄帝的后代。他是颛顼的儿子的后代,但七世同堂,都是普通人,直到后来他的德行被人发现,经过考察,他终于继承了尧的王位。
舜最大的特点就是孝顺,有能力。我敢说,他的孝心是现在普通人比不了的。他的父亲、继母和哥哥整天想着谋杀他,他得对他们恭敬。甚至后来选姚为接班人考察,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他。他的三个至亲仍然坚持要他死。这个原因也很让人费解。可能是古代人的心灵太纯洁了吧。可是有一次弟弟以为杀顺成功了,就去顺家把顺的死讯悲伤地通知了两个嫂子。幸好顺及时回来了。不然他哥哥也不知道他太伤心会做什么。舜毫不犹豫地用大禹治水。当然,那时他只叫于。后来,因为他太伟大了,人们都尊称他为大禹。
那大禹为什么这么伟大?大狱太可怕了。人们所知的治水事件,对他来说其实只是小儿科,是对父亲去世的交代。当然,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实在令人钦佩,也因此他一瘸一拐的一只脚,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行走方式——Yubu。当然,大禹最大的功绩是他在治水的同时,把九州摸了个遍,可见他的高度责任感和伟大的领导力。他对这个国家的地形了如指掌,所有的山和大泽都定了下来,各地的贫瘠之地和物产都搞清楚了。每个地方都要交钱,连向中央朝贡的路都给你扫清了。那么整个国家都会按照这个来运行。啊?当然还没有结束,刚才只是整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具体的规律是山河管理不了的。不是西游记。有必要设置土地神,龙王之类的吗?放心吧,大禹自有办法。他设置“五服”来划分行政区域。五服论根据与中央的距离远近,规定了各地区的义务和责任,给各地方起了个名字,也方便喊话。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人”和“衣”属于不同的衣服,“人”更外在,也就是说“人”比“衣”更野蛮!
大禹本来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易,但后来大家似乎都觉得大禹的儿子齐国更英明,于是都追随齐国,抛弃了易。齐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社会逐渐从古代部落的集群状态转变为封建时代,产生了最初的国家观念。
夏朝皇位的继承非常艰难,开始不久就遇到了太康这个败家子。泰康喜欢打猎。他经常早出晚归。有一次他出去打猎,一百多天没回来。结果,当他快到首都的时候,那里站着一个有名的弓箭手——后羿。太康虽然喜欢打猎,但后羿射箭的专业水平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连太阳都不怕,何况泰康。结果后羿真的是靠实力单挑赢了全国。这个时候,太康的兄弟们再唱《五子之歌》也没用了。政权的获得靠实力和机遇。
起初,后羿不敢称帝。他培养了好几个太康兄弟的后代,后来都管不住自己了。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后羿本名易,“后”意为皇帝。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后羿确实是个皇帝。然而后羿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他有个儿子叫韩卓,因为德行不好,被家人赶了出来。结果,韩卓用妃子肢解了后羿。不仅如此,韩卓还煮了后羿的肉给儿子们吃。谁能吃?结果。所以不要随便带走儿子。真的太危险了。
后来韩卓称帝,把“夏”改为“寒”,真是有才。我甚至怀疑他改变剧本只是为了唱反调。他有两个儿子,都很会打仗,还替他收拾了很多不老实的诸侯。但他们可能对泰康很不屑,也可能对泰康的后人很不屑,居然让泰康的一个孙子漏网了。后来我虽然想杀了他,但也不管了。后来孙子发展了,灭了韩卓,恢复了夏朝。这是邵康。后来,在少康的儿子尧统治时期,夏朝达到了顶峰,可见有个好儿子是多么重要。后来的商朝,也有同样的例子。第一,按无表。
接连出了几个害群之马,虽然没有给国家本身造成多大的混乱,但是作为皇帝,他们犯的错误其实比荒淫更严重。谢帝(少康之孙)时,商朝海王得罪绵辰,被杀。他的儿子尚家卫很有前途,又联合另一个诸侯灭绵陈,吞并了它的领土。这是一件大事,因为即使是在乱世,比如春秋战国,有实力的诸侯,比如齐桓公,也不敢在教了一个小国之后直接吞并别人的土地,否则不仅中央会有意见,其他诸侯也不会放过你。但在夏朝中央政府健在的情况下,历代皇帝看着商纣王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慢慢成长,可见其政治头脑是多么的缺斤短两!
后来到了皇帝全盛时期,虽然全国没有出现明显的衰落,但是商贾大而不倒,尤其是在唐、伊尹黄金组合的治理下,商贾国力蒸蒸日上。伊尹不仅厨艺好,而且治国有方。在伊尹的运作下,错过了一个杀死唐的绝好机会。后来,商汤战略性地砍掉了夏朝的几个铁杆诸侯,最终“代夏朝”。哦,对了,夏朝灭亡后,人们开始称之为桀。
你以为在“贤惠”汤的治理下,人们很快就会生活幸福吗?错了,但可能不是汤。新中国一成立,他在会见诸侯后刚宣布最高领导职务,就遭遇了六年大旱。在此期间,他尽力占卜求雨,但毫无效果。商朝建立之初就这么艰难,后来的发展更是跌宕起伏。
泰鼎,汤王子,不负众望,却先被爸爸煮走了。后来,泰鼎的儿子泰嘉得到了三朝元老伊尹的支持,继位。但因为前三年太对不起观众,所以行事鲁莽,喜欢暴力。伊尹一气之下,把他流放到桐宫反省过去。后来,泰嘉果然改过自新,被伊尹迎了回来。他也得到了伊尹的高度评价,伊尹写了三首歌来赞美他。商朝后来的历史一会儿“没落”,一会儿“兴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王子们真是势利。他们“弱”的时候就不来,他们“乐”的时候就都来了。他们还能做朋友吗?
最后,有一个叫太武的人,在位的时候,天降异象,说发现了一棵树,这棵树是两种不同的球叠在一起长出来的。一夜之间长得那么粗,人都用胳膊撑不住了。这个时候的宰相是伊尹的儿子伊,他也很有才华,但是不知道他会不会做饭。伊伊趁机劝太武修德。这个回答很有技巧,因为如果太武修了德但眼光没有消失,可以说他修得不够。如果幻象真的消失了,那就意味着他是对的。真是聪明!后来太武修德,怪树真死,国家也实现了中兴。太武为了感谢伊魁,说我不把你当臣子。易魁对政治很敏感,马上说,不要,我还想有个圆满的结局呢!当然,后一句话是他的心里话。
后来因为皇位继承出了问题,有时候是哥哥接班,有时候是儿子接班。简而言之,每个人都不确定谁应该接管。我想知道唐的后代是不是通过掷骰子来决定皇位的继承。简而言之,结果就是“阴”、“衰”、“衰”。然后“殷”很抗“衰”,所以还不错,转折点是盘庚朝——商迁都。其实夏商迁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无论是政治原因还是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导致迁都。但这一次,盘庚下了大力气,甚至把开国始祖唐的指示精神请了出来,说服了贵族和百姓迁都。这次迁都后,直到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都没有发生变化。而这个都城就是殷的遗址,也就是后来考古发现的殷遗址,从此商才真正可以称之为殷商。
事实上,盘庚除了迁都,什么也没干。他的儿子肖鑫和孝义是皇帝,他们也缺乏国家事务。然而,萧艺皇帝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专门请了一个老师来教育他的儿子武丁,这直接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皇帝”(包括萧艺本人)黯然失色。
看看武丁的事迹就知道,皇帝真的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他上任后,深感忧虑。他想做点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他沉默了三年,把所有的政治事务都留给了访问他的国家的大臣们。回头见,好事多磨。他居然梦见了一个圣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于是动员大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后来,我终于在劳改场所找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把傅说关在楼房之间”的傅说。然后他不放心,又考察了傅三年才让他做。果然,圣人一看就知道有没有“殷州整风”。后来他也遇到了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上叫的异象,他的祖先也劝他修德(情节是不是似曾相识?)。总之,在圣主和圣贤的齐心协力下,“殷道复兴”。武丁有三个皇后,其中傅昊是最受宠最能干的一个。都说傅昊漂亮,足智多谋,也是带兵打仗的好手。她真是多才多艺。在使国家强大之后,武丁四处征战,其中女性的战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可惜我们后来攻克荆楚的时候,因为怀孕累死了。我们大致可以想象一代圣主武丁的悲痛。
后世越来越离谱,甚至有个皇帝武义居然被雷劈死了。虽然天意难测,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打雷下雨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一些避免的常识吗?也没人和他说话吗?五邑被雷打不要紧,下面的一时半会缓不过来。
帝辛继承了王位。他智商高,力气不小,不缺文采和军事技能。但他聪明却不听别人的劝告,他的才能只是被他用来显示自己比别人优秀。而沉迷于美色,醉心于酒池肉林(非比喻)的生活,善用恶人,抛弃智者,最后背叛亲人,在吴王伐周时,率军叛逃,最后自焚而亡,颇有骨气。帝辛就是那个被后人称为纣王的人。
那么,帝辛被毁灭真的是因为它犯了一个每个在这个国家灭亡的皇帝都会犯的错误吗?我其实不这么认为,原因和夏朝一样,商朝也对周后期的崛起视而不见。嵇昶的父亲因周过于强大,被召至殷下狱处死,嵇昶本人也被下狱。只有姬昌假扮孙子才得以逃脱,而与西伯侯同级的两个侯——九侯和鄂侯,早已被帝辛杀死。从这个角度来看,帝辛在政治上并不迟钝。只能说姬昌确实高人一等。简而言之,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给人随意取名字。
三皇五帝,乃至后来的夏朝,都没有产生正式的文字。到了商代后期才发现了大量的金文,记载了一些人名和重大事件。因此,器物较少的夏朝的存在常被质疑。但人们在对比确认相关文献记载后,往往认为夏朝应该存在,否则后世儒家不会对后羿、韩傕篡位事件含糊其辞。有句话说,你想遮就遮,遮就遮。这里很容易看穿320银的做法。
有证据表明,人物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更有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出来的,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常识,也有一些说法与我们之前的印象不太相符,比如退位制度。其实竹书编年中已有记载,尧被舜囚禁,舜最终死于苍梧旷野,很大程度上与禹有关,这与我们一贯的认知是一致的。力量的变化是实力竞争的结果,但那是后来顺应天命,与人为善,所以不能用结果来推断原因。
大禹真不愧为大禹。他在主管水利的时候,能够想到设置九州这样的大事,真的需要全局的眼光和领导者的思维。他不只是傻傻地疏通水,而是把格局放到了更广阔的平台上,真正以天下为棋盘,与舜下了一盘决定性的棋。大家都称赞尧舜有德,但是直到禹划定九州、五福之后,整个国家才变得像一台和谐运转的机器,以前只是一个部落联盟。
修身养性很重要。如果你培养美德,世界就会繁荣。不修德,便是“王公与否”。作为皇帝培养出来的德行,绝对不局限于修身养性,还应该寻求富国安民之道。富裕国家应该专注于提高生产率。对古代来说,它意味着重视农业,尽可能多地开垦土地和改进耕作技术,包括改进种子和更新工具。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老百姓少抱怨。至于什么是合理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一定要和生产力相匹配。
夏商周的更替,开始了最初的革命,之后的朝代以此为模板,为了天,为了君权神授,为了贤者之居,掠夺权力。这样的故事很多,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可以找到,但都逃不出这个逻辑,只是具体操作方法多种多样,以后可以选择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