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多大了?

聊城市的名称源于聊城,因古聊河而得名(一说春秋时叫聊国)。聊城地区历史悠久。三代唐虞,聊城属兖州版图。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莘县、临清属魏,冠县属晋。战国时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为齐,莘县改为魏,冠县、临清改为赵。秦县制,疆域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以王建国为郡国。直到汉武帝建立了州部,在全国分为13个刺史部(州)。当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东部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魏县,高唐属青州平原郡,茌平属兖州东部郡、青州平原郡。东汉时,州、郡、县三级正式建立。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临清仍属原县,茌平属兖州北部,冠县属泗州阳平县。三国攻汉制,疆域属魏,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泗州阳平郡,高唐属冀州清河郡,阳谷为郡国,东阿仍属兖州东郡。晋朝还是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平原县,临清、莘县、冠县属泗州阳平县,东阿、阳谷属冀北、东平。南北朝时期,仍然继承了晋制。魏以后,聊城、茌平属济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济北郡,高唐属济州南清河郡。齐周时期,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泗州部阳平郡。隋朝初年,郡废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潍州舞阳县,临清、高唐、茌平属周贝清河县,阳谷属济州济北县,东阿属兖州济北县。到了唐代,郡县加路,最初全国分为10路,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路。当时聊城、高唐属于河北省道博州博平县;临清隶属河北省道北州清河县;莘县、冠县隶属河北省威州威州县;阳谷、东阿属河南济州府济阳县,后属云州府东平县,茌平属河南云州府东平县。宋初,道路由废弃的道路修筑而成,道路辖州、州、州、县。当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平县,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名府魏县,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县、东平府。辽、金继承宋制,所辖北部为19路。聊城、高唐、茌平属山东西路东平县亳州;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于大明府,临清属于大明路大明府周恩地。元朝在中国设立行省(简称“行省”),行省下有路、州、县。当时聊城、茌平、莘县属于东昌路总经理;冠县原为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道,后属高唐府。临清属于周浦,阳谷和东阿属于东平路。它所属的8个县全部划归山东省。明代行省改为承办宣传司(以下简称“布政司”),废道归府州保管。全国被划分为15个首席秘书,也称为15个省。当时聊城、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于山东省布政司东昌府,阳谷、东阿属于山东省布政司东平府。清代称为省,建国初为18省,后增至22省,省为地、县两级。当时全国8个县市划归山东省。聊城、茌平、高唐(曾为直隶府)、莘县、冠县属东昌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府,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属直隶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