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岭南文明的第一座丰碑是谁?

开辟岭南文明的第一座丰碑

孙皓晖

岭南文明的发展任重道远。

这条道路的历史转折发生在秦末汉初。

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的文明的历史坐标是一位伟大的帝国将军——南海的统帅赵佗。

就古典时期中国的地理传统而言,整个岭南地域辽阔。如果对秦帝国划定的岭南三郡进行界定的话,当时的南海郡、桂林郡、项峻,一般包括今天的两广、海南全部,以及福建的一部分、云南的一部分、贵州的一部分、湖南的一部分。如果以西汉设立的交州(遗址刺史)来界定,范围就更广了,包括了越南大部分地区。当时岭南交通闭塞,山川险恶,气候酷热,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简单的渔猎、采摘和刀耕火种的耕作,以及接近原始习俗的城堡族群的松散聚居,是当时岭南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由于闭塞落后,整个夏商周时期,岭南地区没有大文明信息进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当然,这不能包括当代考古发掘所证明的早期岭南文明的足迹。

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始于战国时期楚国对岭南的涉足。

但是,楚对岭南的介入只是象征性的命令。也就是说,楚国通过半战半议的手段,让岭南的很多部落“臣服”,成为楚国的“朝贡”诸侯。这种遥相呼应的朝贡治理形式,没有实际的治理权、税权,也没有征发兵权,比西周的联邦藩属制还要宽松。正因为如此,楚国在万里、岭南有大量的土地人口,但其轴心国实力只在两淮、淮南,再到江南江东的一小部分,永远无法真正与土地人口少得多的中原战国抗衡。直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卷起统一战争的历史风暴,岭南的局势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所以,楚介入岭南只是历史的一个“预热”阶段。

岭南历史的转折,始于秦军南下灭楚。

始皇帝主政,王建、蒙恬重建新军,涌现出一大批年轻将领。当时的镇定仁(今河北)赵佗是秦国的赵人,也就是后来迁居秦国的赵氏后裔,是秦国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因为名将太多,也因为年轻人需要磨炼,赵佗并没有在六国大战中扬名立万,出现在史书中。王建率领全国六十万大军南下灭楚的时候,赵佗还是一个年轻的将军。根据赵佗后来的行为来看,此时的赵佗一定是一位勤政、勇敢、稳重、扎实的年轻将领,具有政治才能。对比战国时期的人物,赵佗的风格和赵奢很像——既是将军又是政治家。

史书中可以看到赵佗的身影,从秦军翻越武陵山脉,进入海天南疆开始。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北方反击匈奴,第二个是南方开发岭南。秦帝国的主力全部部署在这两个地方:九原30多万,岭南20多万。所以,基于当时岭南的实际情况,主力部队不得不南移:山被水锁住,难以推进;有许多自治的民族,彼此争斗不休;非主力部队不足以披荆斩棘,不足以平定乱局,稳定大局。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秦帝国举全国之力,全力以赴,以三大政策开发岭南。

第一大政策是在阳岳大规模修建新路,很难越过武陵山脉直达岭南。

第二大政策是用军事力量开凿一条大规模的运河,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使当时的物资以最小的成本运到岭南;

第三大政策是移民30万人到岭南,包括15000或3万未婚女性,以为帝国主力军队会在当地提供支援。因为这次大移民,所以有“岭南军五十万”的说法。事实上,这50万进入岭南的中原人是一支军民结合的庞大发展力量,而不是简单的军队。此时的赵佗就是这支“50万大军”的中坚力量之一。

赵佗登上历史舞台,是从担任帝国岭南军总司令开始的。

皇军主力灭楚后,一部分军队北上九原,由蒙恬将军组织,准备反击匈奴。近30万楚军被消灭,分两路继续南下:一路是屠呦呦将军率领的闽越军,进军福建浙江;一路是任晓将军指挥下的南水师,进军广东、广西等广大岭南地区。在军力分布上,南海军强于20万左右的闽越军。进入南天后不久,南军总司令王建在高年连续跋涉,不幸身亡。后来,闽越军总司令屠呦呦也相继去世。此后,闽越军一直在南水师总司令任晓的控制之下。

此时,赵佗已担任南海郡龙川令近十年。

龙川,今广东省梅州市西南的一个县,是当时渡武陵后的第一个险要要塞,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在岭南军政一体化的情况下,钦差县令是与郡守平起平坐的高级大臣,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绝对领袖。不是军政多面手的将军是不能任用的。可见,当时的赵佗,已经是南方水师的杰出将领。

正当岭南大军要收拾这个地方的时候,秦始皇突然病死了。

柱子被毁,帝国大厦倒塌,这是历史悲剧。

由于河山不稳,民族危机,南疆突然升起一颗文明巨星赵佗。

不久,13年五十万南水师进驻岭南时,光武、陈胜起义,大动乱来了。当时,适逢南水师总司令任涛病危。此时,南海军已经与帝国中央委员会失去了联系。临终前,任涛断然将权力移交给冷静勇敢的赵佗。任涛最后的劝诫是三点:第一,切断杨跃新的新路,防止中原“偷兵”危害岭南;第二,以番禺为轴心城堡,依托中原五十万军民,在岭南建立自己的政府,静待中原之变。(此点原话为:“番禺有山有障,南北东西千里。中国人挺补的。这也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可以建立一个国家。”第三,武官会辅助,这样的战略构想没人能关注,只有把事务交给你了。

结果赵佗当上了帝国南海军和闽越军的总司令。

中原连年动乱,帝国五十万军民孤军在岭南。此时,赵佗的战略决策,事实上将深刻影响岭南文明的历史命运,也必然决定着南下的那群军民的命运。如果赵佗是一个没有文明头脑的野心政客,他会充分利用南方军民对中原暴动势力的仇恨,逐步退守最南端的九镇郡和日南郡(后来的越南),建立一个完全脱离中原文明的独立王国。

但是,赵佗并没有这样做。

最基本的原因,当然是皇军军民南下的中国情怀,而不是滋生这种野心的社会土壤。

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赵佗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用文明的眼光来看看赵佗的历史足迹。

秦亡之年,赵佗率军民南下建府,于是杀了企图趁乱闹事的旧军官员,重新立郡守;他还打败了试图赶走帝国军并自称南越国王的岭南暴动部落。这就是“秦所设长官受惩,其党为伪卫”的史实...和项峻遭到了攻击”。赵佗的军民之举,真的在天下动荡中平定了岭南的大局。

十余年后,赵佗在岭南推行仿秦制度改革,将岭南文明提升到一个历史高度。汉书?高祖传载:“粤俗易攻。之前,秦国南迁三郡,中原之民,使之与广东杂居。天下归秦,尉居南,非常开明艺术。中原人没少消费,广东人得益于互相攻讦的习俗,全靠实力。”也就是说,在赵佗自立的时代,中原南部的军民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功地遏制了百越部落的相互残杀。无疑,这是对岭南文明发展的一大历史贡献。

西汉11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吕嘉为特使,正式承认赵佗的爵位,并决定将管辖范围北扩至长沙。

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时,封锁了中原与南越的商路,杀了赵佗一族,挖烧了赵氏祖先的墓地。赵佗大怒,发兵攻打长沙。两次击败汉军,打通岭南商路。赵佗对吕后政权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怒,称他为“南越皇帝”,这和汉朝是一样的。

汉文帝元年,为解决南粤问题,任命陆贾为特使,对其进行修复,并愿意承认赵佗皇帝对其进行修复。特使陆贾抵达,受到赵佗的隆重接待。赵佗谦逊地自称“蛮子长夫,赵佗”,坦白地说:“偷皇帝号,聊以自娱,怎敢闻天王!”行为是:“臣初谢,望为臣,奉为贡品。”汉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汉景帝即位,赵佗派使臣臣服于他,向他道贺,封他为诸侯。

换句话说,赵佗的态度很明确:只要西汉中央政府善待这个帝国的遗民,善待岭南之地,岭南诸郡就无条件加入中央控制,否则,我就用我的力量来教你们觉醒!历史证明,赵佗的策略是促使西汉改变沙文主义,促进岭南和平入华的正确政策。

赵佗给汉文帝的回信,充满了别样的味道。选择其核心并记录如下:

".....百城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甲百万余,而北与臣,何以为之?不敢带着祖先的记忆。在广东生活了四十九年,今天抱着孙子!但是,那些夜不能寐,睡不好,吃不好,不看愚人之色,听不到钟鼓之声的人,是不能为汉人服务的...老头子尸骨不腐,也不敢当皇帝!”

一句“我不敢承载祖先的记忆”浸透了多少血泪?

赵佗的感人之处在于,他是最后一位充分体现了秦帝国文明胸怀的秦军名将,也是老秦人的最后一位领袖。将军的“祖宗”是谁?老秦族群也。「祖师爷」的精神是什么?在维护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上,在小团体的利益和世界大局上胸怀天下。六十余年,赵佗与中原南方军民一起,终于将岭南三郡恢复到中华文明体系。

历史上,赵佗军民是第一批真正开发岭南文明的客家人。

赵佗是岭南文明的历史丰碑。

这个赵佗老王,在位67年,据说已经100多岁了,寿命惊人!

岭南一丘之地,是秦人永恒的灵魂。

今天的岭南人,血管里一定流着古秦人的血。他们灵活而坚强,总是在时代的转折点上顽强地求变以求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近代史上,岭南人更是辉煌,让人感慨无限。作为中国人,让我们记住老秦人赵佗的名字,记住万里之外游历岭南帝国的军队,记住作为第一批客家人的中原移民,记住我们的文明足迹。

赵佗这个名字在岭南家喻户晓。

然而在中土,在赵佗将军的故乡,赵佗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