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蔡乡的历史名人
苏葆桢(1916—1990)宿城区南蔡乡人。他的父系是清末秀才,开私塾教书,爱好书画。鲍真从小受父亲影响,在村里以画得好出名。1936毕业于江苏省宿迁市玻璃职业学校(原宿迁中学玻璃职业班,现江苏省宿迁中学)。1939年考入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旗、傅抱石、陈之佛、吴作人等艺术家。读书期间办过个展,他的作品获得当时全国美展青年画家一等奖。苏葆桢全面学习中西绘画,兼收并蓄,尤其擅长中国画的写意花鸟。他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精心探索,注重观察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画出的墨和彩墨葡萄通透生动,被画坛誉为“葡萄苏”。1980之后,苏葆桢在重庆、成都、南京等地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艺术展览。他的作品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他总结多年经验,编辑出版了《写意花鸟画技法》、《墨葡萄怎么画》、《苏葆桢画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葆桢一直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校(后改为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致力于美术教育。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画院顾问、重庆中国画院副院长。
苏,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
苏,女,宿城区南蔡乡苏姚庄人,出生于2003年3月1903。她是宿迁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也是20世纪20年代宿迁唯一一位出国参赛的女排运动员。
苏七岁入眉山女子小学,1919-1925毕业于宿迁女子高级小学,1930毕业于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原北京民族女子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至1934,期间在青岛文德中学做过半年的教育局长和历史地理老师。1934至1942,住在湖南老家,后迁居四川,在重庆政府内政部编辑室任办事员。65438-0948在成都水泥厂工作。1962年,他离开成都去了北京。起初,他在居民委员会工作。后来由于年事已高,他在家里度过了晚年。
苏年轻时是个爱国青年。她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19和弟妹、艺校学生一起,在父亲苏(艺校创始人)的带领下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支持五四运动。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作为学生代表和同学,她不顾学校“不得离校”、“不得游行”的禁令,冒着被学校开除、被军警殴打屠杀的危险,走上街头抗议日军枪杀顾正红,为上海工人募捐。3月1926、18日,她和北平多所大学的师生一起,在铁十字胡同军阀段政府门前示威,要求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她作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代表,参加了张学良将军与各大学学生代表的对话会,听他阐述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和抗战的主张。回到学校向师生介绍侵华日军的野心和濒临崩溃的危机,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活动。
苏是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女排队员,也是北京著名的女子排球运动员。她年轻时身体素质好,热爱运动。进入中学后,他参加体育锻炼,很快成为学校篮球、排球、网球的主力。1923作为苏州唯一的女排队员,入选国家集训队参加日本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排球队出发去杜东的那天,码头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挥舞着旗帜,喊着口号,热烈祝愿排球队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但由于国运和体育不景气,当时远东运动会只有中国、日本和菲律宾参赛,中国排名第三,比分相差悬殊。参战前,排球运动员学唱一首歌。其中一句歌词是“中国夺冠,唱凯歌”,本来是想在他们拿第一的时候唱的。但面对旧中国落后的体育,队员们不得不一起吞下胜利的歌词和苦涩的泪水。
自从参加完运东运动会回来后,苏从未放弃对体育的兴趣。他了解到大学是团队的主要参与者。在北平读书时,女子文理学院排球队,以她为队长,所向披靡,成为北京多所女校的劲旅。
解放后,苏在成都水泥厂工作,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扫盲工作(任扫盲学校主任,有三个分校,2000多名学生)。1962离开成都去北京。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他整天努力工作,为街道服务,为邻居服务,为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服务。因此多次被评为扫盲积极分子、居委会积极分子。她在回顾往事时说:“九十年过去了,毫无建树,但可以坦率地说,我的人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