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道选择题分析

问题1,A的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或反帝反封建,时间是从1840到1949。中间什么都没变。C的革命性质是指民主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虽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总体性质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即没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选项D是指1921建党后,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道路,不同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01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要从道路的角度来选择。

第二个问题,应该是一个老教材的题目,参考了高中第二章第四节中共七大内容。主要内容是日本战败,建国。《重庆谈判与十月十日协定》第三章第一节提到的十月十日协定的第一项,就是“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下面小字还提到“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从题目和当时国内背景来看,抗日战争刚刚结束(8月1945),人民对和平建国的愿望非常强烈。这符合大国情。C项谈判指重庆谈判,谈判结果为10月10日协议。

如果答案B中的政治协商会议是预备性的,应该是在6月10以后,因为教科书上明确提到“按照十月十日协议的规定”。它是在1946开头举行的,与题目的时间相距甚远,也与“维护中国当前和未来历史和人民的幸福”的属性相去甚远。

问题三: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百家争鸣。诸侯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主义的过程。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封建政权。各诸侯国新兴的地主阶级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上,使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长期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自身的政权还没有巩固,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写作,到处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不受地主阶级统治意识形态的排斥和束缚。(以上摘自百科全书《百家争鸣》)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铁制农具的出现扩大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奴隶阶级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上形成对立。在新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派为新社会规划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蓝图。这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不用担心理念有多么不同,重点在于“统一”二字。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即将形成的封建社会里,如何保护各个阶级的利益,才是最统一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些思想流派中,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还是阶级的经济利益。这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历史上流行的一种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快下课了,该学生背书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