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大屋在哪?
本地郎,外地媳妇,是部好剧,演技出众,故事真实,反映了广州西关人的生活写照,其拍摄背景和地点也是以荔湾区古老的西关大屋为背景。
广州西关就是这么嚣张;西关风情,西关美食,西关小姐,西关大屋。其中一家,西关大屋,有三个特点。第一,房子是砖木结构,必须是青砖。第二,门前的活动木窗,第三,有着特殊风格的各种彩色图案的满族窗户。
几十年来,正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广州市多次拆迁,但西关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金龙路、恩宁路等路段和内街。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遗产和文物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西关古街和西关大屋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更好地保存和保护西关大屋的这座古建筑。
(图片来自百度)
庭院稍深,穿过脚门、露台、正门,从两侧绕过前天井和中天井,夹层板木屏风后面,是清末民初西关大家庭的生活场景。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西关大屋则体现了西关建筑文化的精髓。近日,记者走访了宏昌街、多宝路、金龙西路、三联直街、逢源街、西关民俗博物馆,寻找闹市区的西关大屋。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建筑结构的精美设计,诉说着历史的过往,呈现出浓郁的广府文化,古韵犹存。
西关民俗博物馆
青砖房巷里浓浓的传统西关风
从荔湾博物馆的东侧拐进去,一座蓝色的大砖房静静地矗立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这座西关民俗博物馆,以重建的西关大屋为主体建筑,位于原址东侧,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大屋的整体结构基本体现了传统西关大屋的主要特征。屋外的巷子叫“青云巷”,承载了很多功能,所以有很多外号。之所以叫“水巷”是因为它能排水,“火巷”是因为它能隔绝火,“冷巷”是因为它能把冷空气输入室内通风。
步入低脚门,推开露台硬木的门,低着头就能看到地上的红泥块,还能看到用木板雕成的天曲盖,把厅堂和天井隔开。民俗馆采用三间房的布局,面对大门是正厅,映入眼帘的桌椅家具都是用酸树枝做成的,对称排列。“在过去,一个大家庭接待客人时,主人和接待员坐在左边,客人和服务员坐在右边。你看这张桌子,原来是用来喝茶吃零食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学院院长唐国华教授指着大厅中央的圆桌说。大门正上方还有一排“水窗”,通过绳索轮滑通风。
西关民俗博物馆修复了西关大屋的正殿。
再往里,正殿后面用纱门围起来的小房间叫头房,是家里最年长的长辈的住处。头房后面是第二个大厅,是家庭成员吃饭的地方。民俗博物馆在这里陈列着各种古老的生活用品,如柚木榨汁机、铜水罐、纸浆碗、洗衣板等。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大型混水炉,全铜材质。当一面用柴火加热时,另外两面也可以通过热传递加热保温。绝妙的想法令人惊叹。
阅览室是家庭中年轻一代学习的地方。自习室前面有一个小院子。“有书的小院一般都是对外封闭的,让孩子安心学习,避免被打扰。”
宏昌大道22号
中西匠心的结合,说明每一砖一木都有感情。
宏昌街22号是广州唯一一座结构保存完好的西关大屋。它曾经由木雕、灰色雕塑、铁柱、彩色玻璃窗等组成。,具有强烈的中西结合的艺术特色。整栋建筑都朝南。它有两层楼高,半开着。占地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整个大屋三开间,纵墙主要承重。所有通向天空的天井和天窗都装有铁防盗格栅。
宏昌街22号西关大屋,现已改造成幼儿园。
据介绍,宏昌街22号的结构为:正房(又称“中路”)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玄关、玄关、前天井、轿子厅、中天井、正厅、主人房、后天井。
第一个入口是“入口大厅”,东墙曾经有一个“门官”的神龛。中间的“挡”由木纱门组成,前天井挡后直抵天际。正门地面的白泥大型砖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春天可以吸湿。天井略低于地面的部分用花岗石板覆盖,使落入室内的雨水可以通过钱眼排水孔排入下水道。
第二个入口是轿子厅,是普通客人的茶室。进入大门后,达官贵人穿过街区和前天井,傲慢地倒下。木制屏风挡住了后面中间的天井,所以客人必须从两边进入。穿过中间的天井后,他们进入第三个入口的“主厅”。
正厅是主要招待客人和主人用膳的餐厅。为了采光和通风,主厅向天井敞开。主人的房子上面是一座神圣的建筑,后面和后天井用一堵砖墙隔开。墙体高出地面1.5米,改变了旧传统房屋后墙不开窗的迷信习惯。
后天井下有一口井,后墙与邻屋之间的一条窄巷是“青云巷”。后墙左右各有两扇门,巷内的冷空气可以进入室内,加入“后天井-室内冷巷-中天井-前天井-室外街道”的通风系统。
专家:狭义和广义的西关大屋。
广义的西关大屋是指在西关地区建造的所有大型西关民居。西关沿多宝路、金龙西路、丰原北街等地,有许多西式洋房。房屋依然保留了入户门等西关大屋元素,整体以西式元素为主。然而,传统的西关大屋的房子有两层多高。除了青砖,还有红砖,西式石柱也很常见。
有没有神楼可以说是狭义的西关大屋和广义的西关大屋最大的区别,而参观则是中西合璧。唐国华教授认为,狭义的西关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其原型是农村的祠堂。当时祠堂中间的路是用来祭祖的,路两边都可以住人。西关大屋借用了这种格局,但中路主要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大屋内有祭祀祖先的神楼。
大房子一般占地面积大,有西关特色。建筑风格大多是中国的。基本结构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坡,立面三开间。大门前有明显的蓝色砖石脚、坡道、石门。最富丽堂皇的西关大屋有七个进深,包括一个客厅、一个小厅、一个书堂和一个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修建。
记者走访了多宝路、金龙西路、丰园北街,在西关发现了不少西式洋房。房屋依然保留了入户门等西关大屋元素,房屋整体高度超过传统西关大屋的两层高度。除了青砖,还有红砖,钢筋混凝土梁板,西式石柱也很常见。
金龙中路的西关大厦大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西关大屋。
多宝路24号的大房子是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唐国华告诉记者,这个大屋的布局结构和广义的西关大屋差不多,钢筋混凝土,门口西式石柱,三角山花屋顶,铁艺装饰,西关大屋没有专门的祠堂。
“看这根石柱。石墩有竹指节,属于中国风。柱身和柱头是西式的。墙的外立面是青砖砌的,后半部分是红砖砌的。它的屋顶也是西式的。”站在金龙西路55号的“西关大宅”前,唐国华向记者解释,“和陈濂波故居、蒋光鼐故居一样,也是这个广义上的西关大宅。”
丰源街8号公馆位于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为三开间建筑,坐北朝南。门面全是水磨青砖砌的,中间是凹肚门。石门框上刻有几条细致的边线,椽子和脚门上有木刻图案。飞檐板用木雕精雕细刻。正面石墙的脚有一个高22厘米的底座,上面刻着几条脚线。“现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开了,新开了。作为住宅的房子,已经不是完整的布局了。”唐国华说。
延伸:西关大屋小知识
基本结构:
西关大屋的典型平面是“三面交叉”(即三开间),正厅即厅堂。从台阶上,你踏上凹进的玄关——三门(脚门、椽门、大门)——门厅——中门——天井——轿厅——天井——正厅——头室(长老室)——二厅——尾室,形成一条线。
青云巷:
它具有运输、通风和照明等多种功能。如果巷子比较长,往往会在中段加一个门洞墙隔开,给墙增加层次感。有些青云巷有水井。旧时认为井水通海,井泉龙神为海龙王,以保一家平安。这是一口水井,上面有井泉龙神。
青云巷
露台:
以前的天井多为方形,尤其是门楼厅、轿子厅、正殿之间的天井,强调要方正。天井中的排水孔常被雕刻成钱的形状,这与过去“水是财富”的信仰有关,具有围栏的作用。
天井里的排水孔
上帝建筑:
它是一个像古典戏曲舞台一样的框架神龛,有一个小门供人进出,以便早晚点上香烛和神灯。
头部空间:
家中最年长的长者居住的房间。
面对房间(客房):
客人的临时房间。家具陈列相对简单随意。西关大屋的道路由一道横门相连。横门多以横匾或砖雕装饰,有的做成半圆形彩色玻璃窗,有蝴蝶图案的窗户,俗称“蝴蝶窗”,窗顶有半圆形灰色塑料模纹,明显受西方影响。
门的上部有一个具有西方特色的“蝴蝶窗”。
部分大厅:
家庭成员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孩子学习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墙上常挂或刻有字画对联,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如“满地明月,净手”。“就算有千万良田,也很难用钱买到后代”等等。
主厅:
它是整个房子的“心脏”,也是主厅。这个大厅屋顶最高,面积最大,建筑装饰技术最精湛,气氛最庄严。这是一个大家庭聚会、祭拜祖先、决定家庭事务和接待特别重要的客人的地方。
西关大屋,顾名思义,当然是在西关!那么西关在哪里呢?当然是在城西!广州老城墙分割的城西怎么分!广州老城墙西在人民路和中山六路交界处(此处有西门遗址)。
以人民路为界,西边的民国大屋可以叫西关大屋!现有西关大屋群最集中的是恩宁路、逢源路、华贵路周边!你可以先参观荔枝万勇风景区,然后延多宝路,转入恩宁路,最后步行到沙面。你一路喜欢大屋,还有李小龙故居,西关大屋博物馆,粤剧博物馆等等!
广州有个地方叫西关,应该是这部片子的原型,反映了老广州人的生活习惯。
在广州西关拱廊,在广州图书馆那边。
荔湾区荔枝湾景区内。广州西关,曾经是富人区。目前比较大比较全的西关大屋已经设置成了展厅。荔枝湖就在附近。现在有粤剧舞台,每天下午都有演出。你可以去感受一下。
主要集中在荔湾区金龙路一带。
广州以前有西关区和东山区。现在西关属于荔湾区,东山属于越秀区。西关大屋是广州颇具特色的建筑,主要分布在荔湾区荔枝湾涌附近的丰源街,也是一条老字号(美食)街。欢迎来到广州了解它的深厚历史。东山也有特色鲜明的小楼,沙面上有欧式建筑。
首先要纠正很多外地朋友可能想言外之意造成的误解:我以为西关大屋是房子!西关是指广州老城区西部的荔湾区,大屋是广州荔湾区的特色住宅。传统上,窗户全是邦窗,大门是笼门。荔湾区西关大屋最集中的地方是多宝路、金龙路、长寿路、包华路、恩宁路、上下九路。
广州西关大屋位于广州荔湾区逢源路。此外,丰源北还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岭南大宅,游客可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