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产党有哪些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
65438年10月9日至10月2日,北京将迎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30年来的第七次三中全会。这次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和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在人们看来,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中全会承担了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使命,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大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每一届中央全会都非常重要。通过全会,我们可以汇聚知识,形成理论,部署战略,进行整体布局。党的十四大以来,一中、二中全会的作用是稳定的,主要表现在人事工作安排上。历届三中全会往往带有每个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可以说,要看到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辉煌”,可以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举手之劳”来反映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之所以三中全会的大部分议题都锁定在发展和改革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 * *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每个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从三十年来七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和关键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党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和成熟的,是逐步演进和探索的。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起步阶段、改革启动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阶段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试图以“历届三中全会”为视角,简要勾勒党治国理政的思维图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 12 18 ~ 22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一次会议。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政策,充分肯定了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必要性,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回顾和解决了一批党的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些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 * *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这是本刊采访的多位研究者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随后的六年,从1978 65438+2月到1984 65438+10月,中国改革进入启动阶段。现阶段,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开始,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浪潮,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现阶段整个体制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的部分才刚刚开始萌芽。”常修泽长期从事制度变迁的研究。他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特点是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
十二届三中全会: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
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它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突破了“左”的思想桎梏,澄清了许多人中间的模糊认识。
这次会议标志着从农村到城市乃至整个经济领域改革的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常修泽告诉本报记者,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和讨论。正是由于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全会作出了改革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相当大的突破和重大发展。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原则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价格和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受访专家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影响了人民生活。为深化中国改革开放,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放在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 165438+10月11 ~ 165438+10月1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融为一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谈及此,常修泽分析说,要评价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应该把时间拨回到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1992的《谈视察南方》,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10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号决定,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如何进行改革作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等八项改革内容。这八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八大支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这个决定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在常修泽看来,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立的阶段,从1992开始到10,持续了10年,直到2002年到10。在这一阶段,改革力度比较大,进一步发展的势头比较强劲。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6月至12年10月至14年6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必须遵循的目标和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受访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加强烈。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和新起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01日至6月5438+4月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既是未来十年改革发展的“蓝图”,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其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现代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巨大转变已经并将推动中国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常修泽告诉记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变化是注重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统筹。”他分析,“前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把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指导理念提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将指导我们从更高的层面研究和推进制度创新。”
基于受访研究者的判断,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明确了公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这是继各种分配形式和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第三次思想革命。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以人为本、全面均衡的发展观转变,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或制度创新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改革的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由此开始了一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改革,经济、社会、行政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的格局初步形成。
而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首次被写入中国发展的战略文本,标志着决策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全面展开。
期待十七届三中全会
即将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654.38+0.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问题,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出路。同时,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基本因素。“正因为如此,本届三中全会的关注点更加集中,这也说明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突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高出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5万;粮食总产量从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30年来,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10个一号文件,清晰记录了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
但是,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部分农副产品供求紧张,价格上涨过快,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常修泽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主要议程,意义重大。
如何观察本届三中全会,叶笃初建议,第一,可以观察中央全会的工作报告,也就是总书记代表政治局所作的报告。"观察如何做工作报告,你可以看出一些味道."二是可以观察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过程和范围。现在党中央的权力大大提高,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监督权悄然扩大,这说明中央领导集体的民主性逐渐增强。与此同时,从中央政府广泛征求专家智库的治国方案来看,中央领导层的开放性也有所增强。第三,可以观察中央政治局提交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他看来,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分量会比人们预期的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