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断层概观
(中国台湾省中央地质调查局,信箱968号)
新程楠叶延添
(中国台湾省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邮政信箱1-55,台北南康)
为了解释历史地震与伴随地震的断层之间的关系,重新研究了有关的地震资料。利用蒙特卡罗算法,根据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的P-S波旅行时差,重建缺乏现有地震记录的历史地震的震源参数。将等震线图和地表断层轨迹与重新定位的震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一研究结果比以前的结果更合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①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和山前有四个地震破裂带,另外四个地震破裂带出现在台湾省东部的纵谷;(2)各种特征表明,池上断层和赤眉断层在地震时被活化,但以前从未报道过;③1935地震的新岗山断层和1972地震的瑞穗断层不是地震地表破裂的痕迹,而是地震引起的滑坡;④根据这些地震断层的应力分析,主压应力轴为NW-SE向。
关键词历史地震;蒙特卡罗算法;重定位断层面解;台湾省
1简介
台湾历史上大地震时造成地表破裂的活动断层,都位于台湾西部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以及台湾省东部的花莲和台东纵谷。在中央山脉,通过地表勘探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尚未发现计算地震走时的活动断层和地壳速度模型[10]。
3结果和讨论
1906 ~ 1972期间,台湾省共发生6次大地震,地震时地面被断层活动错动,位移1 ~ 3m。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和山前发生4次断裂;其他四个发生在台湾省东部的垂直山谷。有一些不确定的证据表明断层上发生了蠕变,但根据1975以来的测量工作,尚未报告蠕变。下面按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描述这些断层。
3.1 1906 3.17地震
台湾西部梅山附近的地表破裂与1906年3月7日M=7.1地震有关,地震造成1258人死亡,6000间房屋倒塌。断层的总体走向为NE80,但向西为NE50,并延伸至闽雄附近。在1906的映射中没有完全找到故障轨迹。由新港延伸至梅山、塔湖,长约13km,为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造成了断崖,在断层东端附近截顶阶地沉积物的最大位移(右旋走滑)为2.4m,在断层东端有1.2m的垂直位移。在这里和断层的西南方向,断层的北侧相对下降,而在该点东北方向的短断层段,断层的南侧相对下降。在东北端附近,最大垂直位移为2.1m,也有1.8m的右滑。在梅山附近,1906还能看到一些1906的崖壁,但由于挖掘,只剩下1906崖壁高度的一半[8]。
重新定位后,震中位于北纬23.585度,东经120.535度,震源深度为15公里。这次地震与走向为NE80的右旋走滑有关。若从梅山地区地表估算,断层倾角约为-65438°+044°。假设地球物理学家提出的倾角为90°,断层面解的应力轴为131 ∠ 25。本次地震最大压应力轴为NW-S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一致[13]。
3.2 1935 4月2 1地震
台湾省西北部的两条断层发生了地表破裂。地震造成3000多人死亡,17000间房屋倒塌。断层分别称为石滩断层和屯子角断层。
石滩断层位于苗栗东部,形成于4月21935地震。石滩断裂或北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达15km,其中北段5km由小型间歇性破裂组成。断层倾角80 W,为逆掩断层。西侧隆起比东侧高出3m,断层局部有小的右行走滑分量。
几乎沿整个断层,石滩地震断层相互平行,但位于石滩断层以东0.5km处。只有1.5km的北段与地图上的断层几乎一致。该地区的褶皱由背斜和向斜组成,并带有东北方向的轴向逆断层。石滩断裂的逆掩性质与形成屯子角断裂的应力场一致,表明两条断裂都是由深部构造应力形成的[2]。
南部的断裂称为屯子角断裂,延伸约12km,由一系列长短不一的雁形断裂组成。右行走滑约1.5m,垂直位移约1m。除东北端1km的路段外,西北侧普遍下沉,东南侧相对较低。该断层为右旋走滑断层,走向NE60,全长约20公里。穿过阶地沉积物和冲积层的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00厘米和60厘米[2]。
第二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600,东经120.900,深度2km,可能与石滩断裂有关,该断裂为逆掩断层,走向NE67,倾角SE85,倾角90。断层面解显示应力轴为112 ∠ 8。第一次地震重新定位在北纬24.600,东经120.900,深度5公里,可能与屯子角断裂破裂有关。它是一条右旋走滑断层,走向NE23,倾角NW50,倾角80°。断层面解显示应力轴为112 ∠ 5。这两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为NW-S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13]。
3.3 1946 65438+2.5地震
1946断层活动发生在台南东北约10公里的滨海平原和山前地带。随着6.1级地震,74人死亡,3577间房屋被毁。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其东南侧相对下降,痕迹确切清晰。断层类型定义为右旋凹弧转换断层。此时最大右滑为2m,最大斜滑为0.76m,确切清晰的地表破裂延伸至少6km,走向NE80,断层总地表痕迹为12km。全新世台南建筑错位。在距地表断层西南约6公里的一条线性带中,发现了飞裂缝、翘曲群和小的垂直位移。震中位于北纬23.075度,东经120.325度,深度为5公里。这次地震与走向NE80的右旋走滑断层有关。从露头的断层擦痕面估算,平均倾角约为-65438°+052°。假设倾角垂直,如地球物理学家提出的90°,断层面解显示应力轴为129∠20°,本次地震最大压应力轴为NW-SE,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13]。
3.4 10月22日1951 10地震。
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在花莲附近的美仑断层,与7.1地震有关,45人死亡,522间房屋倒塌。断层的长度从5~7km到7km不等,可以认为是最小的,因为它的北端一直延伸到海底。
第一次地震发生在10月22日195115: 34,花莲以东。随着地表破裂,6小时后花莲以北不远处又发生了一次地震(1129)。这些地表断层靠近美伦断层。报道的最大位移在断层的东南侧,滑动量为2m,抬升量为1.2m,断层产状从明尼里测得,垂直位移从七星潭断层北端测得[514]。
重新定位后,第二次地震(11∶29)震中位于北纬24.075,东经65438+121.725,深度1公里。此次地震与美伦断裂的破裂有关,是一条左旋走滑断层,有逆掩成分,走向为北东向。断层面解显示应力轴为130 ∠ 38 [18]。
经重新定位,第一次地震(05∶34)位于北纬23.875,东经65438+121.725,震源深度4公里。地震与左旋走滑断层有关,有逆掩分量,走向NE25。根据花莲地区地表断层距离估算,断层倾角为31。假设倾角与第二次地震相同(11∶29),即85 SE,断层面解显示应力轴为154 ∠ 18。这两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近NW-S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16]。
值得一提的是,台东台测得的第一次地震(05∶34)的P-S走时(5.8秒)太快了,如果地震波发源于美伦断层,向北穿过花莲,穿越整个纵谷,需要更长的时间。另外,仅一次美仑地震并不能解释昌平至城宽观测到的破裂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另一次地震,即池塘上的断层被激活的同时引发的地震[17]。
3.5 1951 11.25地震
7.3级地震发生地表破裂,20人死亡,326人受伤,房屋倒塌1000间。因此,这次地震(02∶47)发生在池塘上断层的东面,三分钟后在尉犁断层附近又发生了一次地震(02∶50)。地表破裂的位置靠近水池上方的断层和尉犁境内的断层[11,17]。断裂长40公里,报道的最大位移为左旋反向倾斜滑动,位移达2.08米..次级断层发生在沿海山脉西缘的塔甫附近。据报道,倾斜运动在塔富附近的悬崖上造成了新的划痕。断层东侧隆起,倾滑131cm,向北挤压,走滑163cm。
用上述方法测定的第一次地震(02∶47)震中位于北纬23.125,东经65438+121.225,深度16km。地震由逆掩断层[15]引起,具有左旋走滑分量,走向NE32,倾角SE70,倾角S70。断层面解显示主压应力轴为137 ∠ 22 [3,11]。
第二次地震(02∶50)确定的震中位于北纬23.275°,东经65438+121.350°,深度36公里,可能与尉犁断裂破裂有关。该断层具有逆掩断层成分,为左旋走滑断层,走向为NE25。倾角(40°)是根据表面断层的擦痕估算的。假设倾角与池上方断层倾角相同,即SE70,则断层面解为149 ∠ 10。另外,两次地震均为NW-S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311]一致。
3.6 1972年4月24日地震
宗谷第三次地表破裂发生在6.7级地震期间,造成5人死亡,17人受伤,超过100间房屋倒塌。地表断层在丰滨[7,17]附近。重新定位后,地震位于北纬23.638,东经121.551,深度33公里,伴有逆掩断层,走向NE44,有右旋走滑分量。断层面解显示倾角为SE60,倾角为E62。证明了此解的主压应力轴是水平的,方向为NW-SE (108 ∠ 7) [4]。
地震发生后,台湾省中央气象局对震区进行了调查[9],他们的观测结果显示,与1972地震有关的瑞穗断层没有出现地表破裂的迹象。原因是地震诱发滑坡[17]。我们发现赤美断层和尉犁断层的某些地段在地震时被活化了,这是以前从未报道过的。这说明瑞穗地震与右旋走滑的赤眉断层和左旋走滑的玉里断层有关[17]。
台湾历史上的地震地表断层数据列于表1和表2,以及图1、图2和图3。
表1地震断层最大位移
表2台湾历史地震断层的断层面解
图1台湾历史断层断层面解
台湾西部历史地震的地表断层。
台湾省东部历史地震的地表断层。
感谢台湾省中央地质研究所朱海涛教授,他对本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感谢台湾省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萧春丽小姐的协助,许天丽教授提供了花莲和台东地震1951的部分未发表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张明刚译,叶译)
参考
[1]匿名。195 1地震报告。台湾台北中央气象局,1952,83。
[2]M.G.Bonilla .对台湾最近活动断层的评述。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开文件报告75-41。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1975,58。
[3]郑善宁,叶毓婷,李明善.台湾大地震.中国地质学会,1996,39(3):267~285。
[4]蒋士泰,蔡耀邦,王振宏. 2002年4月24日瑞穗大地震主要余震的重新定位,中华地震学报.台湾Symp.Geophys,1986,61~74。
[5]徐廷麟.台湾东部纵谷的近期断层作用.Mem.Geol.Soc.China,1962,1:95~102。
[6]T.L..许和昌。台湾的第四纪断层。中国地质大学,1979,3:155~165。
[7]陆世民、许永仁、施南翔. 4月24日瑞穗地震之报告. 1972,中央气象局,台北,台湾,1976 .
[8]F.Omori .关于3月17日台湾地震的初步说明,1906。进口地震投资。Comm.Bull.1907,2:53~69。
[9]A.Tarantola .反问题理论,数据拟合和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纽约爱思唯尔科学出版公司,1987。
[10]叶耀辉,蔡耀邦.从P波到时反演台湾中部的地壳结构.公牛. Ins.Earth Sci,1981,1:83~102。
1951再论1951台东地震。第三届中日减灾研讨会,1993,74~88。
叶耀泰,郑善恩,李明顺。台湾几次历史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断层面解。1995学术年会摘要。中国地质学会,1995,469~473。
李明生、郑士南。台湾西部地震断层之研究:中华地震学会会刊。台湾第四纪与地下地质调查联合研讨会,台北盆地工程环境,国立中央大学,春丽,1994,1~7。
梅陇地震断层作为一个微型转换断层:台湾强震仪项目研讨会(二),1996,160~165。
米·斯·于。台东纵谷断裂带的扭断层特征。Ti-Chi,1994,14(1):121 ~ 147。
俞敏洪、郑士南。台湾东部的地震断层。199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中国地质学会,1995,464~468。
叶永泰,郑善恩,于敏生.再论1951台湾地震.第三届中日减灾研讨会,1993,74~88 .
1992年5月29日成功地震与集上断裂。Bull.Central Geol.Sur,1994,9:107~121。
[19]蒋士泰,蔡耀邦,王振宏. 2002年4月24日瑞穗地震主要余震的重新定位.台湾地质学报,198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