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诗歌理论急需翻译。谢谢大家!

《& lt莫罗的诗学理论>《阐释、现代翻译与阐释》序言

在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精神遗产中,除了文学史专著,如《中国小说史略》和翻译小说,如尼古拉·果戈理的名作《死魂灵》之外,这一部,是1907年鲁迅26岁时用文言文写成的,篇幅和字数都是最长的。

鲁迅本人也曾在其随笔《坟》的题词中说,自己“好造怪句,好写古文,受了当时《人民日报》的影响”。的确,原文中提到的一些“怪句”、许多古文中的奥古语词、许多外国历史文学典故,增加了我们的阅读障碍和理解困难,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而言。但是鲁迅的论述很重要,一定要花点功夫,从头到尾认真耐心地读一遍。要想了解鲁迅早年的思想倾向,他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必须阅读当时中国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落后的、反动的封建保皇派之间的斗争。要研究文艺是如何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鲁迅是如何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旧传统、旧文化和孔孟之道的腐朽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就必须读《论摩罗的诗力》这本书。特别是,如果要了解19世纪初至中叶,西欧和东欧进步浪漫主义运动及其诗歌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鲁迅为什么、如何引进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并以此为武器参与当时反对清朝旧制度和黑暗统治的斗争,却推崇“魔鬼诗人”、“反叛诗人”的精神, “复仇诗人”和“爱国诗人”,并大胆提出要突破禁区,扫除迷信,尽力而为。

20世纪初,鲁迅是一位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化论者、热情的爱国者和革命浪漫主义者。鲁迅是第一个把欧洲所谓的“撒旦诗派”——革命浪漫主义的“反抗之火”带到祖国的普罗米修斯。当然,要分析研究鲁迅青年时期的这些思想倾向及其对鲁迅后来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摩罗诗论》一文。同时,他写的《斯巴达之魂》、《人类的历史》、《科学的历史》、《破除邪音论》等文章,以及他当时翻译介绍的科幻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献。但其中,文化极端论、摩罗诗论、破恶声论三篇政治论文和文学论文尤为重要,它们表达了鲁迅早期的历史观、政治观和文学观。《摩罗诗论》一文是青年鲁迅的精神面貌。他对探索的热情和专注的表达抓住了他当时生动的面孔。这是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动荡年代的现实斗争土壤中茁壮成长的一首诗的花枝——虽然它介绍和评论的主要人物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八位浪漫主义诗人——它可以作为反映鲁迅早期思想感情的代表作来研究和学习。

鲁迅的文章服务于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革命舆论作用(虽然当时响应者不多,使鲁迅感到很孤独,但有“寄语冷星”般的愤慨)。本文激烈批判旧传统旧文化,理直气壮地抨击洋务派、维新派、复古派。这是中国“五四”前启蒙时期的一部光辉杰作。是一篇揭露和批判封建思想意识的杂文,记录了我们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求实,呼唤“精神世界的勇士”的最响亮的声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它充满了爱和深刻的含义;无敌又迷人。其中,科学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紧密结合;有不少片段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而且相当富有旋律和音色之美。就其整体认识水平而言,无疑是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最高的。这可以通过浏览晚清相关报刊、文集等相关资料来了解。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摩罗的《诗力论》是中国近代第一篇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途径的文章。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优秀比较作家。1907年,可以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了。本文对“国情”与“文学事务”的讨论,文学的任务与作用,对拜伦的影响,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以前我们学术界对这一点关注不多,现在看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这部文集包括四个部分:一、原文;第二,评论;三、今日翻译;第四,解释。下面是笔记上一些必要的解释。

共有525条注释* * *,几乎是《鲁迅全集》中关于这篇文章的注释的两倍。这部分不限于文言文(包括成语)中不常用的、难以理解的词语,以及典故、地名、书名、文章标题等。尽可能对原文引用的外文资料也进行了说明。解释复杂简单,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外语,尽可能从各自的相关材料中直接查注;对于波兰语和匈牙利语的资料,尽量根据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的相关著作进行注释。

所有引用或摘抄自原文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的作品、话语、序言、日记、书信、回忆录,全部按照鲁迅本人的文言文译本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些都在这本集子的第三部分《现代翻译》中解决了。鲁迅的文言文翻译与原文有较大出入的地方,为实事求是起见,将按已查到的外文原文进行复译,并在这一部分有所体现,供一般读者参考。

这里有几个例子。

文中开头前引用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引自尼采代表作《亦斯普拉克查拉图斯特拉》第三章“冯阿尔滕与新塔菲尔恩”第二十五节。但是鲁迅的翻译和德语原文有些出入,需要再翻译一遍。比如,如果不查尼采的德文原文,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是“新作”。一看原文,就知道这是“一个新民族的崛起”(Dawerden Neue v

在原文第一段第一节末尾,鲁迅引用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的一段话,从“那清晰的声音,那充满歌声的声音是天生的”开始,到“只是支离破碎的”结束,出自卡莱尔名著《英雄与英雄崇拜》第三章,“作为诗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亚”(作为诗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亚)翻译自最后一节。译文与原文有些出入,需要重译。同时补充了鲁迅删掉的几个字,也就是原文所谓“省略”的部分,让普通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

西奥多·K

原文第五段第二节末尾,鲁迅引用拜伦的话,从“英国人批评我却不在乎我的心”到“我不想听另一代人但作者也”,出自拜伦1819年4月6日从威尼斯给他的朋友约翰·默里的信。鲁迅的译文与原信大相径庭,因此需要重译,以便与文言文译文一起阅读,增进理解。

原文第六段第三节中间,有一段描写雪莱童年经历的文字,出自雪莱叙事抒情诗《伊斯兰的反抗》作者的序言。有些是雪莱自己的话,有些是鲁迅根据其他材料改写的。只有查雪莱的原序,才能知道哪些词是原作,哪些是鲁迅写的、演的。

鲁迅先生的文言文论著有些地方真的不好读,尤其是翻译成白话文和流利的普通话有很多困难。我的翻译和注释,以及解说(本书“解说”部分约四万字,题目为《中外诗歌的光辉历程》这是我在学习摩罗诗歌理论后的一篇随机长文,介绍了摩罗诗歌的背景、思想意义、几个重要论点以及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等等。)只是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帮助普通青年人(包括今天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读懂鲁迅先生的这篇重要论文。这是我这几年在这份工作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九月是伟大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国内外的几所大学和其他文化学术团体正在积极准备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将是文化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节日,这本书恰好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前完成。在兴奋和欣慰之余,就当是纪念鲁迅的小礼物吧。

在1981年的春天和五月

南京大学中文系

这本书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原序言较长,但本刊有删节)

赵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