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山本
月初在北京出差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看了一部分,是我这几年最喜欢的历史背景下父母的八卦。我特别喜欢对社会底层的人的描写,他们或在伟大的历史车轮下苟且偷生或借机发财,或搞两性关系或口是心非,就像我前几年看的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里描写的一战、二战和战后世界的琐事。因为一直觉得脱离现实生活太久,生活太虚幻,所以特别需要一些特定的“补给”来滋养自己不完美的内心成长。其次,读历史也是在读我们自己。正如作者所说,作为历史的后代,我们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历史的辉煌,也继承了历史的污秽。就像我们的孙子身上很容易找到爷爷的影子一样,我们往往在其他事情上认可或者让别人失望,这也是我们自己的认可和失望。
刚看的时候,我以为作者是想通过自己对秦岭的了解,构建一个类似《红楼梦》或者《百年孤独》的宏大世界观。有骏马奔腾,有将军风范,有大师风范,有儿女亲情,有庸俗生计,但渐渐发现,那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林中一花,河中一沙。是的,伟大的历史战争从来没有被记录,但也没有故事。而小战争、小部落、小城镇的世界,往往细节丰富,人物丰富,有趣。一个认识上帝的人在树林里看到上帝,而不是在十字架上。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自己要面对的很多事情。从生活中获得的成长和坚韧,在鲁的书中也看到了更多类似的影子。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已经来临,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在现在的世界里,我们混在流逝的时间里认识自己,听到自己的心跳,扯下自己弯曲的树枝,脱下虚伪的外衣,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无论你有多年少轻狂,无论你有多自满,无论你有多爱恨情仇,都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找到自己的足迹,做一个更“完整”的人。
书中的故事本身并不精彩,但可能过于贴近历史真相,让行军打仗的旅长兼团长显得有些笨拙。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习惯于看那些巧妙的招数和运筹帷幄,却没有真正去思考那些名垂青史的将领和战士们是否失败过,是否迷茫过,是否有情感上的困难。归根结底,大家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大家都是外行。谁没有烦恼?每天都有一场风雨,痛苦、烦恼、担忧、委屈、不如意,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粗粮,也就是风雨。记住,许多想法最终都变成了疾病。
越看小城的纷争,底层人民的惨淡处境,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就越能理解我生活的村庄,那个给了我最初的世界观和对人性最初认识的地方,那个部落居住区,往往是大中华环境下真实的社会状况。你们三代以上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别人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你现在在做什么,家里几斤两斤?每个人心里都明如明镜,有伟大历史碾过的痕迹,有伟大历史排出的污垢。他们真的读懂了这里,读懂了历史,读懂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和民族。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感受、体验、参与生命的全过程,传承历史,创造历史,开辟未来。
书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通过县令的任务对秦岭地貌以及生活在秦岭的一切的描写,花草树木鱼虫,珍奇动物,山川河流,都写得非常细致。那些花、树及其生长季节、物性、药性、观赏特征,无一不细致异常,仿佛徜徉在月色下的秦岭,品味着这条大江大河。触摸中国龙脉,黄河和长江在这里引领南北。这里的烟火味充满了辣椒的味道,清晨只伴着露珠的菜肴“地衣”,细腻柔韧的面条,唇齿留香的黑茶,鬼神莫测,风水命运,都融入了故事,融入了人物的生活,有中医,有闻香问诊,有供奉宝王菩萨的寺庙。它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生活的琐碎和对命运的抗争。它也像一面铜镜,在镜子里刻画了最真实的我们,读书,起初看历史,后来看自己糟糕的人生。其实也是在影射我们自己。
一日不活,十年恨读书,越是有目标,越是不敢懈怠,越是觉得无力。
互相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