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的民歌来自哪里

应该说很多省份都有茉莉花这首民歌。

江苏的茉莉花,五声曲折,旋律流畅,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犹如一幅江南水乡风情的画卷。歌词一般只以几段关于茉莉的话开头,不唱西厢记。民谣歌手经常用吴语唱这首歌。其风格精致典雅,听起来新颖亲切,生动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极具艺术性。

相比江苏的茉莉花,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旋律更有叙事性。其语速缓慢,旋律委婉。为了加强对歌曲中古代人物的塑造,民歌表演者有时会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的《茉莉花》结尾有一段很长的拖腔,其旋律素材取自鲁剧《四平调》中常见的拖腔,但运用得当。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也就是民谣)叫“花腔”,唱法有几百种,但大同小异,其实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之为“近似调”。这种曲调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主要流行地区在江浙一带。据已故音乐史学家张明(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花腔”是在明代流行于扬州的“花腔”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花腔”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但最大的遗憾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只有歌曲的名称和歌词,很少有曲谱的记录。现存最早的《花调》(又名《仙女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扬州戏曲表演剧本《百秋》系列中戏剧《花鼓》的《仙女花调》。现在,最早的乐谱见于1804年英国希特纳出版的《中国游记》中记载的“小调”(有音乐无文字,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于歌剧《图兰朵》)。中国最早的记谱法是《宫池记谱法》,记载于清道光元年(1821)出版的《肖辉纪》。由扬州清曲作曲家演唱,张录音,吴俊达修改。王婉清唱的“花腔”更接近当时流行的“茉莉花”。再次是1840手稿《张居天钢琴谱》的古琴曲。

近代首次以记谱法形式出现的《茉莉花》,1957进京进行汇报演出。演出非常成功,随后被录制下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收集民歌。在收集到的1000多首民歌中,“茉莉花”有三种,分别是仪征、江都、兴化,歌词、歌曲都差不多。1990年,有230多首扬州民歌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而《茉莉花》(即《花调》)则以七种歌词和歌曲的形式被收入书中。第一首是何仿,曲末有注“匿名演唱,如何仿词录曲”。

应该说很多省份都有,选c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