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滦南县古城的历史?
关于这座历史古城,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永平府志》和《滦州年谱》的记载都是这样的:“城位于州(滦州,今滦县)南六十里,元严驻粮库,镇北旧址今犹存。”《栾州志》中也记载了对吕汾沟的考察:“城池为食处,渠帅而美...城池已久,遗址犹存。城市的名字就是以此为基础的。”1980年滦南县人民银行在进行基本建设时,为保护古城遗址,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七月竖立了一块“* * *的石碑。其碑文曰:“无市,无市。“以这座城市的名义,而且这个名字已经有人取了。无实据考蜀之意,忆曾有燕蜀灯,元江也,而此地名是否失传或被抑……”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蜀城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沅江蜀灯曾在这里采集粮草。
经考证,“阎娜”为蒙古语,中文翻译为“官员”,是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左瞻”是元初著名的将领塔察儿。《元史》流传于卷一一九,散见于金史、元史。生于不详之年,卒于1238。他是蒙古人徐武申,是博尔忽(成吉思汗母亲岳伦的养子,当时被称为“四杰”之一)的侄子。从小成吉思汗就担任护卫,他一直很愤怒。占领金中都(今北京)后,任燕南判官。从元太宗,攻金,下河东州,破潼关,取陕西、洛阳等地,从中伏合围。四年(1232)围金汴京。还指挥各路军队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包围金爱宗。次年,黄金被销毁。留在军中,镇守中原。八年,宋广和西州被攻破。同年授平阳丝户五户,授州军民三千户。部队进驻河东后,在闻喜县东镇南山脚下设营。攻打寿州(今安徽凤台)十年,死于军中。
她为什么在城市里收集谷物和草?这个问题要从城市的地理位置来讨论。在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陆路交通非常落后。要解决大量物资的运输问题,大力发展水运是必然的。舒城位于滦河下游,渤海之滨,地理位置优越,水运相对发达。据史书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分析卢龙设麻城郡,为漕运之地。滦南县最早设立的县——麻城县,就是为了加强对水运的管理,可见当时水运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北方缺粮,要从南方调拨。唐朝有一条从海上把南方的粮食北调到滦河,然后再疏散到全国各地的运输路线。宋金时期,两国连年战乱,对抗形势十分严重,南粮北调不现实。为了解决军民的粮食问题,金朝统治者不得不从长城以外的后方向首都运输粮食,他们仍然使用滦河作为运输路线,并把城市作为粮食的地方。然而,滦河与禹城并不相连,因此人工开挖了一条运河——绿粉沟,它将滦河与上游河流相连,并与禹城北部的金童河相连。《滦州志》?6?《1吕坟沟》中应该有这样的记载:“此沟年久,滦河不通。缘金地处河北,河南岸是宋朝。河北的粮食不够军队吃。是因为粮在墙外,半城滦河输给了晋京,城是粮住之地,渠帅。但滦河过凉亭时,向东南蜿蜒入海,与城不相通。因此,决定以滦河为交通要道,引滦接青,两河通城...这是黄金运河。”上面的记录清楚地表明,她想在城里屯粮。俗话说,两国交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摧毁黄金和攻击宋朝,张展的军队需要大量的食物和草。鉴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张承是一个理想的美食之地。
说到禹城,自然要联系古城。在这个镇的北面,金童河(也叫宣和河,现在叫北河)的南岸,矗立着一座土城,高4.5 ~ 6.5米,墙底宽20.6~25.8米,顶宽10 ~ 12.6米,南北长352.5米,东西宽。城墙用黄土夯筑,内外无砖石,坚固无比。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但依然如故,成为了这座城市坚实的保护屏障。关于这座古城与城市的关系,当地有一首民歌:“南罗城,北方古城,里面有一座破城(现在破城变成新城)”。对于古城,碑文“* * *遵明,禁止入内”写道:“这里的居民居住在古城内,北有金童河,南有吴海成,一度戒备森严,建成重镇。之后民居逐渐南移,距古城半里,即所谓虞城,其名为叶澄,因古城旧址而得名,古城因移至民居所在地而得名虞城,故城尤以古城命名。”所以,古城本来就是一座城。居民过去住在这座古城里。因为人口增长,地方狭窄,他们逐渐南迁到了现在城市的所在地,城市的名字也被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原来的城市叫“古城”。
虞城虽以元朝命名,但形成时间要早得多。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城地下遗存多为秦汉以前的遗物。原来,在古城里,随处可见汉砖瓦的碎片。1978年,古城北侧发现燕刀币数十枚。在古城的东北角,还发现了许多汉代的绳陶片和铜钹。在古城周围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古墓和遗址。比如距离古城2公里的新立庄就有一组汉代古墓。古城西1000米内有滦南师范学院、油库、粮食局三座汉墓。古城往南500米,西南街有汉代古墓和陶井泉遗址。在这些古墓和遗址中,出土了陶鸡、狗、猪、炉、瓮、存钱罐、汉半两和五铢硬币。
虽然没有关于南罗城的书面证据,但有许多商代以前的遗物,如带沙的红陶罐碎片、涛哥的脚、绳纹陶罐和汉砖瓦。这些都说明,早在秦汉以前,城市就已经形成了聚落。
从更大的角度看,西张石坎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虞城西南3公里处。出土文物有陶罐、陶罐、石斧、野牛骨等。南距禹城12km,庄店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有石刀、斧、镰刀、骨刀、骨针等。北距禹城9公里,有肖家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商代陶俑、绳陶罐、三耳陶罐、曲陶罐和涛哥残片。从这些文化遗址推断,早在新石器时代,禹城市就有人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然而,此时的地名已不可用。
滦南县建立于1946,因地处滦县南部而得名滦南县。虽然建县时间短,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生活繁衍。
18世纪,商汤王以孤竹命名莫泰氏。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世纪),郡属燕,仍为孤立的竹国。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31),郡属燕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建破燕,郡属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分有三十六郡,属辽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卢绾为燕王,郡入燕,属辽西郡海阳郡。
东汉时,郡仍为海阳郡,辽西郡。
三国时期,郡入魏,属辽西县海阳郡。
平洲位于山西,县属辽西县海阳县。
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八年,北齐高阳自然保护元年(550),新昌改名卢龙,郡属卢龙。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卢龙定居麻城县,属平洲。治所在滦南县东北部的麻城村,遗址至今还在。这是滦南县最早的县级建制。
辽天赞二年(923),永安军、滦州设在平州。滦州之名始于此,麻城属之。
金天惠元年(1123)夏六月,张珏降宋于平洲,改麻城为安城。天惠二年(1124),金攻陷平州,改名麻城。
元五年(1268),麻城入滦州、乐亭,郡属滦州,永平路。
明代(1368—1644),滦州隶属于省会永平郡。该县属于滦州。
清朝(1644-1911)基本沿袭明朝的建立,将原史静省改为直隶省。该县隶属直隶永平府滦州。
民国1912年建国后,县属直隶金海路滦县。17年(1928),废除金海路,直隶省改为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