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火箭的记载?
中国古代火箭
中国古代的火箭有箭、轴、羽、火药筒四部分。火药桶的外壳用竹筒或纸板筒制成,内装火药。筒体上端封闭,下端敞开,保险丝从筒体侧面的小孔中引出。点火后,火药在气缸内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的推力。其实这就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药筒相当于现代火箭的推进系统。利箭具有穿透人体的杀伤力,相当于现代火箭的弹头。尾装箭羽在飞行中起稳定作用,相当于现代火箭的稳定系统。箭杆相当于现代火箭的箭体结构。中国古代火箭的轮廓图最早记载于公元1621年毛编撰的《武北志》一书中。
名词的起源
“火箭”一词出现在三世纪的三国时期。公元228年三国时期,魏第一次把火把放在箭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魏国统帅赵昊用火箭烧了蜀国军队的围城之梯,守住了陈仓。从此出现了“火箭”一词。但当时的火箭只是将浸过油的亚麻布等易燃物附着在箭背上,点燃后用弩射向敌人,以达到纵火的目的。
北宋时期(公元10年)的官员冯继生、岳和曾向朝廷赠送过火箭和火箭的制造方法。当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率更好的火药,但还是用弩发射。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它用纸糊成筒状,把筒内的火药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后来在原有火箭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火箭直接安装在杆子中间,爆炸时发出巨大的声响,以此来震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