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劈柴院的历史
劈柴院,又名江宁路,建于德军占领青岛后1902。呈人字形,东起中山路,北至北京路,西至同和北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江宁路变成了步行街,所以整条江宁路都叫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多个四合院。整条街和几个四合院都是商业、餐饮、娱乐的集中区,像北京的老东安市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地。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繁华,是当时青岛最有特色、最有味道的餐饮一条街。但随着青岛商业中心的东移,劈柴院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这些年已经到了破败的地步。然而,青岛市政府最近制定了一项振兴劈柴院的计划,并对现有的建筑街道进行保护性维修,因此劈柴院的重新繁荣指日可待。
劈柴院的形成与中山路的修建密切相关。德军占领青岛后,1902修建江宁路,即后来的劈柴院。百年积淀在江宁路上。然而,历经百年,这条路的走向并没有改变,呈“人”字形,东起中山路,北至北京路,西至同和北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江宁路变成了一条有20多个院落的步行街。整条街都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方,人气很旺。
至于“劈柴院”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人说以前是“劈柴市场”,都是卖劈柴的。一位长期住在北京路梨园的老先生说,这些劈柴除了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烧砖瓦。这一说法与中山路以北的大窑沟相呼应。
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可信。在刘芸的诗集《青岛百首》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在中山路附近,最热闹的地方。院子里全是柴火和房子,故名。”也就是说,劈柴院是以这里修建的许多临时性商业“劈柴院”命名的。
青岛文史专家陆海先生认为,劈柴院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曾是大宝岛村市场卖柴人的聚集地,所谓“劈柴”指的是木头而不是柴火。
其实劈柴院有一条路叫江宁路,是德军占领青岛后修建的1902。呈人字形,东起中山路,北至北京路,西至同和北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江宁路变成了步行街,所以整条江宁路都叫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多个四合院。整条街和几个四合院都是商业、餐饮、娱乐的集中区,像北京的老东安市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地。
关于劈柴院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人说以前是“劈柴市场”,都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做饭用的火,还提供了烧制砖瓦的大窑沟窑等。在刘芸的诗集《青岛百首》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在中山路附近,最热闹的地方。院子里全是柴火和房子,因此得名。贵族们不屑,但房租又轻又便宜,穷措施太大。”也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建了很多临时的商业“劈柴院”而得名的。这些“劈柴房”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随意搭建的破房子,低矮潮湿。
江宁路的主要街道,除了元惠堂,李家的饺子楼,张家的坛肉,大部分都是酒吧和饭店。大部分是小餐馆,糖果店,书店,游乐场。北街卖熟肉,比如德州扒鸡、浮山烧鸡、杜南、酱肝等等。就小吃而言,锅贴、包子、馄饨、豆腐脑是这里最有名最抢手的。市民来参观劈柴院,都是边买边吃,边吃边逛。
江宁路10号像个娱乐大院。有个电影院叫大光明,永安和* * *乐周边有几家茶馆。“鬼王”王,绰号“傻子王”,辛在“傻子王”不在西大孙演出时,独自前来助阵。相声演员马,说书人葛,鲁剧快手演员,曲艺世家刘太清等都在这里练过摊。劈柴院以热闹闻名,很多南来北往的小商人为了享受这里的“码头文化”,经常住在这里。(转弯)
劈柴院辉煌的时候,我很年轻。我记得劈柴院只去过一次。那时候去那里吃顿饭真的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后来我老了,能去了,就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