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的《美中与中国:传统与变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中国观察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国学习、旅行和教学。1955-1973费正清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希金森教席。当今美国许多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都来自他们的家庭。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夕,他的《美国与中国》摆在了两国高层的办公桌上。

了解现实不能忽视历史,只有深刻了解历史,才能正确把握现实。费正清从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入手,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进而了解中国的革命进程和中美关系。他将中美关系置于世界历史中,分析了中美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模式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应该加强他们的制度、文化和心理。

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一个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中美两国历史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以引起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

中国:传统与转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版。本文作者是费正清,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希金森历史教授。

全书共43.5万字。费以其独特的大师风范和幽默犀利的笔调描述了从半坡、龙山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一整本书,就像春风。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不经劝告地感知到费“善苦之言”所蕴含的智慧。每次微笑的时候,我都体会到了别人不能带给我的快乐。

作者跳出“天命”与“王德终始”的怪圈,从统治者的个人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来分析这一历史循环。例如,当作者在第四章第四节讨论西汉的政治时,他指出:

各大王朝建国初期,往往出现盛世,因为企业家组成了一个短小精悍的统治集团,他们在战争中消灭了剩余的势力,所以国家财富大部分流入国库。国家在和平中发展,所以人口迅速增加,国库有足够的钱和食物。

但是万物都有盛衰。当朝廷有钱有粮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宫殿、驿道、运河和城墙。为了维持军事上的胜利,防御体系往往铺得太广,难以为继。皇亲国戚、高官厚禄的人数越来越多,无一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奢华生活。.....支出在增加而收入相对减少,以至于建国后100年内历代都会遇到财政困难。

这时候经济和政治改革就会出现,有时会起到暂时的作用。官员腐败越来越严重,导致行政效率下降,党争越来越激烈。对朝廷有二心的,政治上经济上更加独立,越来越肆无忌惮。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这往往使人民不堪重负。由于国库空虚,运河河堤年久失修,歉收时政府无力救助灾民。结果饥饿横行,于是土匪遍地,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无法支付薪水,边防也开始崩溃。全国各地的军政要员纷纷拥兵,朝廷就这样垮了。之后,各方混战,新一轮王朝轮回开始。

这种阴郁的描写对今天的社会现实意义重大。

我一直觉得我们处于一种自我优越感中,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表达。看了费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他的“汉族文化中心主义”似乎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伟大复兴”可能就有这个因素,而我们在经常和别人竞争的时候,总是忘了为自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喝彩,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优越感。

汉族文化中心主义

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国因军事上被“蛮夷”打败而被外国征服,也始终在文化上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与此同时,中国人对异族统治的仇视也导致了他们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进而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仇视的内向心态。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仇恨和蔑视,以及他专注于自己事务的狭隘视野,从清初开始逐渐演变成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想到,在文化竞争不占优势的今天,中国应该如何在打破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无疑值得深思。

当然,中国人不能只根据旁观者或局外人的建议行事。关键是要坚定立场,走自己的路。然而,正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所指出的,只有当主体从“他者”的角度回望自己的“剩余视界”,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越性”。自信来源于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同时,“所有关于对方的陈述都是自我陈述”,对对方的评价或多或少反映了对方的一些特征。比如费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实际上为我们观察和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一个潜望镜。“读史是明智之举”,相信我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