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于哪个朝代?

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齐国盛行黄老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西汉初年,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造就了“文化风光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以后,黄老理论深入民间,与方合并形成黄,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兼容并包,构成了宗教伦理的主体。

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天地气化,天人合一,天道负重,幸福向善,以“太平天下”为目标。

东汉但丁道家魏伯阳所著《易经》融合了易学、黄老、火候,总结和发展了道教养生炼丹术。

扩展数据: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不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通过同一渠道形成的,长期没有统一稳定的宗教组织,所以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限是很难认定的。

早期有福禄学派和但丁学派,但他们的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但丁学派注重修养和修炼,分为内丹术和外丹术。它的前身是仙术和健身气功,是从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但没有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靖和《抱朴子内篇·外丹经》尽管社会影响很大,但社会组织仍然薄弱。

老庄也成为道教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由此可见,道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多源、多渠道并逐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各教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没有统一的具体时间来创立教育。教名和信众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可以在老子的《思想笔记》中找到。

由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被《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和《老子注思》视为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的标志。

百度百科-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