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史料
长春,建于公元前2130年(舜帝二十五年),是早期苏神国的第二个首都。当时是肃慎南支(满族始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Xi(Xi三个七字读音,为纪念肃慎大败外国报喜而得名)。苏神第二代皇室在这里建造土坯墙和宫殿,被称为西毒。此时约有一千户,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Xi”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大约公元前1800年,肃慎南支的回(秽)族和莫(浣熊)族逐渐迁移到西毒,合并为回(秽)族(满族的前身)。为了纪念这两个部落并入苏申王国,苏申王将国名改为德惠(秽),改为西毒。西汉建立扶余国,逐渐与中原、东汉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二郎灌口(满语对二郎灌口的称呼其实是秦知府李冰的次子),城内有很多二郎庙。把京城、龙城改成“最高犁城”。此时人口已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成了石头建筑。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古都虽然换了很多不同的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王国的首都。[4]
唐朝开元年间,长春成为唐朝‘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有时被中原人称为‘蜀山府’。是唐代文狱犯人被分配的地方。当时很多文人被错判,使其成为文化之城,成为很多中原学子向往学习的地方。所以“蜀山有路”流传至今。此时的长春已经成为一个近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也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被广泛传入东北亚,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公元846年,后蜀领袖大在此建立大臣渤海郡国,改“蜀山府”为“龙州府”,定为国都。迁都“敖东城”后,龙州府仍是文化经济中心和渤海第一大城,人口近50万。
916年,契丹建立,逐渐强大。长春地区成为契丹控制女真的重要场所。因为这里诞生了一位契丹王子,所以龙州府在契丹王子之后改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崛起,建立大金王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居龙州的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后,改名为龙州“宽城子”,成为北方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王国繁荣昌盛,国家强盛。来自西方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津三大民族宗教(道教、佛教、景教)之一,全民信仰。宽城子已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市内教堂众多,信徒数十万人。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有了规模。城墙高大,分为两个城市,宫殿保持非常豪华,没有使用。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用了近一年时间攻占了宽城子。由于信仰藏传佛教,蒙元认为此地是景教未知之地,因此长期无法攻占。于是下令拆除宽城子的城墙,百姓迁到辽阳和中原。这座千年古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废墟被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找不到这座古城的痕迹,只有今天,在小城。
明朝后期,女真再度兴盛,大清帝国建立。长白山成为满族人(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
南边伊通河边的驿站成了通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夏天几次路过这里祭祖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景色宜人。他脱口而出“长白山千年古快乐,宽城春色无限”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当他来到这个驿站时,他也发现这里的气候非常凉爽。他听到始皇帝说的话,嘉庆五年(65433)。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设为“长春堂”。[4]
嘉庆五年(1800),清政府在新胜城设立长春堂。设总监判案互检,主管民政司法,隶属吉林将军;自此,这座千年古都被重新整理。[4]
清道光五年(1825),长春堂由新胜城北迁至宽城子(原宽城遗址南),仍名为长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