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的传说,当地人告诉我的,好吗?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大”景区之一。也许你想知道开元寺为什么闻名中外。
开元寺山门又叫天王寺。它是唐朝武则天三年(公元687年)所建,前后几经大火毁坏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请先看这个石柱:上下两端略细,中间部分较粗,呈梭形。学名是穿梭柱。据考证是唐代的石柱样式,已经很古老了。石柱上还挂着一副木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者朱和近代高僧大师所作。是泉州这座宗教文化色彩浓厚的古城的真实写照。天王殿两侧坐着的是密宗金刚和梵天王,按照佛教密宗的规定排列。他们怒目而视,挺胸抬头,神情十分凝重,与一般寺庙的四大金刚雕塑大相径庭。有人戏称他们为“哼哈二将”。
过山门到拜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宝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走廊对称布置在两侧,我们的位置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中国1000多年,在中国开花结果,与中国文化交融。开元寺的布局突出了中国古建筑南崇、中轴线主导的特点。
拜亭前的大石场是一个“寸草不生”的拜场,供古今官民祭祀和活动。农历二十六,这里人山人海,有白凡之声,是全南佛教的一景。石庭两旁有八棵200至800年树龄的大榕树,掩映在阳光下,相互交织,增添了开元寺的静谧肃穆之气。树下有11古代经典建筑,小佛塔,两棵形态各异的唐宋明细长树。宫廷里还有一座3米高的石雕和烧丝炉。炉身四周雕有盖钮和龙、祥云、莲瓣、蔓草。造型美观,雕刻精美。后来,在烧丝炉的两侧,还有南宋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翔刘三娘捐赠的两座方形石塔,塔上刻着萨哈默王子舍命喂虎的故事,这是南宋印度教留下的痕迹。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我们面前的大会堂。因相传建寺时紫云盖地,故又称紫云殿。在大殿上方,这块巨大的牌匾上写着“桑莲法界”四个渭北式的大亨,以回应桑凯安百里的说法。早在初唐时期,泉州就盛产丝绸。这块地原是财主黄守恭的桑园,后捐赠给匡湖法师建庙。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感人的传说:有一天,黄守恭梦见一个和尚让他筹地建庙,他说要在白莲花桑树开了以后供地结缘。几天后,园中的桑树全在白莲花开了,黄守恭被这无边无际的佛理深深打动,于是捐建了这座桑园。其实黄守恭本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桑葚开莲之说是人们仰慕佛祖而作,但这个神奇的传说却被泉州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所以开元寺也得到了“桑莲法”的美誉。
大雄宝殿建于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它在唐、南宋、元、明几代都受到过几次影响和重建。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迹。正殿高20米,宽九间,深六间,面积1387.75平方米。正殿拱门深远,外观宏伟,保存了唐代宏伟的建筑风格。
大雄宝殿中央是毗卢真纳佛,是帝国政府赐予的佛,翻译成中文就是密宗的最高神。两侧是五代銮修大雄宝殿时塑的四尊大佛,其后是东方香界的阿城佛、南面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面的莲花佛,合称,又称五智如来。这五尊巨佛金光闪闪,衣纹分明,面容慈祥,法度庄严,双手用于陈述、布施、受施、禅定,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五方佛的威胁有文殊、普贤、阿难、叶佳、观音、史鸷、韦陀、关羽、梵天王、地师,还有10法神。正殿后正中有密宗六观音第一圣观音,还有十八罗汉善才、龙女、异翼。开元寺的住持们在历代皈依了不同的教派,包括法香宗、法家、净土宗、密宗、禅宗。但正厅能保持这种难得的规定,既值得夸耀,也值得学习。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雅号“百珠堂”。原本计划在全馆设置100根柱子。后来由于需要放置佛像,腾出空间供佛教徒朝拜,又加长了横梁,减少了立柱,成为有86根立柱的“百柱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翼政事兼按察使曾瑛、连长郑志龙重修开元寺紫云殿,将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白竹寺的柱子丰富多彩,有海棠形柱,有宋、元、明时期的圆柱、方柱等。穿梭柱、龙柱等。尤其是殿后游廊间的那对16棱角分明的辉绿岩柱,雕刻着流传于古印度和锡兰的印度教古神克里希纳的24个故事和花卉图案,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连同72个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庙前平台上住友腰部的狮子浮雕,是在元代修复寺庙时从被毁的主银角寺移走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繁荣的海外交通和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千石竹和梁衡的交界处,有两排24位身材丰满、纹饰华丽、翅膀彩色的女神,梵文称之为“八哥”(即声音美妙的鸟)。据佛经记载,这种鸟有着娇嫩的嗓音和优雅的仙音,即使是歌神紧那罗也不及她。他们曾是佛祖的侍者,但能工巧匠把下半身嵌在柱榫里,爪子和脚露在翅膀下,上半身前伸,昂首挺胸,上衣半裸,手臂伸开,手腕用镯子驯服,双手是文房四宝,瓜果是点心,翩翩起舞,像仙女一样。它们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还取代了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小了其过大的跨度,巧妙地将宗教、艺术和建筑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白竹寺西侧有一棵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桑树,即“桑蓬碑”。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经1000多岁了,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它是否曾经开过白莲花。然而,在老桑树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似乎是真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劈成三段,其中一段技能落地,于是僧人用一块花岗岩将其托起,并刻了一副对联“此对莲花垂两年,命其不坏。”老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几年前,大风把树从支撑的石头上刮了下来,但当人们再次支撑它时,它就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大殿后面的吗哪环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级台阶上。据说唐朝时,这里经常有甘露落下,于是一个叫赵幸的和尚就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第三年(公元1019年),井上建坛,故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高僧敦英认为谭洁不达标,按《南山图经》重修为五层,期间对高度和宽度有严格限制。经过元明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的四檐八角结构。祭坛中间沉箱采用如意斗拱,折叠收拢,如蛛网,似回文锦,结构复杂精巧。祭坛四周,柱拱、作坊内有24名“飞乐人”,身披彩带,手持琵琶、两弦、洞门、响板,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南溪的珍贵影像资料,就像白竹堂里的排架一样。
藻井下面有五层。祭坛顶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木雕像。它所坐的莲花座上有一片莲花花瓣,每片荷叶上雕刻着一尊6厘米的佛像,十分精美。在鲁舍那周围,有金刚钩、金刚锁、金刚铃、金刚锁四大菩萨,以及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韦陀将军等24尊佛像。其中以大金刚八尊为最。他们怒目而视,赤足赤膊,看起来极其威严。在祭坛的腰部周围,有64张保护三皈依和五戒的各种神的王牌。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能让人心生敬畏,摧毁一切思想,全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全国罕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皆有好时光。
退出神坛后便是藏经阁,号称“百宝楼”。这里曾是一座佛寺,是元代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高僧刘建一所建。元明时期多次重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僧元瀛改建成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楼下现在是和尚念经拜佛的地方,楼上有3700多卷各种版本的经书。五代开闽王偶然登上皇位,统治福建、新疆。所以当了福建皇后,就与佛结缘,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发了极大的愿,皈依了心,达到了心理平衡。他先后捐了数百万美元修建厅堂等建筑,收了一万两金银,磨成泥。他请开元寺一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二楼还有残页。此外,还有元朝根据法师的刺血而写的《火焰经》和泰米尔语的《贝叶经》。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教经典。此外,藏经阁还保存了从盛唐到民国的历史文物。其中玉、铜、瓷、木佛像、菩萨、罗汉、天王、天神共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和现代高僧弘毅大师的书法和木对联也珍藏于此。一楼大堂还有南宋以来的12方钟,其中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放置在鹿港郊区的铁钟,上面有鹿港郊区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省和泉州经济史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侧,也有一些建筑:在东部,有谭跃庙,由珈蓝神殿庙改建,以纪念捐赠者黄守恭。黄思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子孙和海外紫云家族都以此为荣。有准提禅林,俗称“小开元寺”,原为供奉天台宗准提菩萨;西面有尊圣院,部分已开放为弘毅大师纪念馆,并有水陆两栖寺庙供僧人居住。
矗立在白亭两侧广场上的八角五层楼阁式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雄伟的塔身、奇妙的造型、精美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自宋代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观赏、玩味和研究。
东塔叫“振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创始人文卓禅师建了一座五层木塔。经过几次破坏和重建,很容易把木头变成砖块。直到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弘法师才化砖为石,后来由法全法师和天玺法师合建,历时十年才完成。东塔高48.24米,塔平面分为回廊、外墙、塔内回廊、塔中心八角柱四部分。这座塔是框架结构。塔的中柱直通各层,是整个塔的支撑。石梁安装在每层塔心柱的八个角上,与2米厚的塔壁和斜柱相连,顶柱的护斗逐层吊出拱架,减少了石梁的跨度。石梁与梁架如凿榫接合,使塔芯与塔壁的受力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由花岗岩加工雕刻而成,纵横交错叠放,计算精确,施工细致。坚实的地基和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固塔芯,让这座重达万余吨的建筑历经700多年的风霜雨露依然屹立不倒。公元1604年的8级地震也动摇不了它的根基。这座石塔不仅坚固,而且造型精美。塔檐呈弧形向外延伸,檐高,使塔身有在空中飞翔的感觉,显得轻盈。每层四门四龛,层层互换。这不仅可以均匀地分散重力,还可以使塔更加生动美观。每座塔的屋檐上各系着一对青铜双联。微风吹过,二重奏1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顶有八根大链子,将八个角与刹顶连接起来,看起来气势磅礴,紫红色。每座塔壁上还刻有16幅浮雕,分别刻有人骑天、听感、菩萨骑、佛骑,人物雕像80尊,形象逼真。刀工精湛,线条流畅,工艺绝妙。1997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堪称石塔之王。
西塔叫仁寿塔。五代梁三年(公元917),王从福州泛海木来泉筑此塔,原名“无量寿塔”。北来正四年(公元1114),赐名“仁寿塔”,前后多次毁坏重建。宋少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自证法师变砖为石。西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规模与东塔相差无几。只有雄髯观音和行者浮雕引起了游客和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中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从建筑规模、造型、技艺等方面来看,这座石塔可以说是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巨大创造力。它不仅是中国最好的石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不仅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标志。现在,东西塔的皮影雕塑已经成为我市最高领导人送给各位贵宾的珍贵礼物。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经成为泉州的象征。它不仅是泉州人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省同胞向往的乡村形象。就连没去过泉州的人也常说“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哪里有著名的寺庙,哪里就有著名的和尚。历代开元寺的僧人,或以佛事、诗词、文章闻名,或以大而名,或投身入世。取而代之的是高僧:唐朝的开山祖师匡湖法师,只知的五代宗师,释洪泽的鲁宗师,释的净土宗,南禅释展,入自然之桥的释波,释戒的禅宗第一住持,严法师。
开元寺的许多高僧也出国弘法。比如清朝顺治年间,慕安禅师漂洋过海,名扬日本,成为日本柏柏尔教的第二代传人;建国后出家为老僧,足迹遍布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居道元的道元大师也被邀请到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法规、精巧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