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事件的时事评论

无论如何,这将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悲剧。一个刚上任一天的职业经理人,为私有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本人并不是冲突的僵局,而是在一个充满对立气氛的时间和地点,他成了无法释放的群体非理性情绪的牺牲品。如今,他的遗体已被运回河北老家,通钢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的悲剧有可能避免吗?

虽然群体性事件具有表达诉求的客观效果,但在所有的表达方式中,都应该极其谨慎地使用。人群的聚集往往会导致场面失控。人们带着良好的意愿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解决问题,但结果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期。避免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并不复杂,无非是保证其他表达渠道的畅通。如果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更方便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没有人必须冒着局势失控的风险去寻求答案。从贵州瓮安到湖北石首,这个道理被一次次验证。

通钢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员工反对剑龙集团控股通钢,这样的态度和情绪不是一天两天形成和积累的。从2005年,剑龙入股通钢,到2008年初,通钢亏损严重。剑龙以股权分置的形式退出,随后钢铁行业宏观形势好转,通钢开始重新盈利。剑龙“回马枪”控制通钢。伴随着一波三折的,还有作为通钢“丈母娘”的本土SASAC和剑龙集团之间的斗争和博弈,也必然伴随着通钢员工对剑龙入主的反馈和看法。如果这些意见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在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得到汇聚和反映,那么造成流血事件的通钢悲剧就没有必然的原因。

27日向社会发布消息时,吉林省国资委表示,剑龙集团增资扩股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是在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和全体职工身份变更后,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的,经股东一致同意,履行了相关审批程序。这种解释显然是为了证明地方政府部门同意或敦促剑龙控股通钢是合法合理的。但是,即使改制后,国企职工是否改制,并不影响通钢职工对改制等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发表意见权。除了相关的审议和批准之外,根据法律规定,重组这种重大事件还应当征求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的意见。

即使不谈应有的权利,仅从顺利推进改制的实际和功利目标出发,提前做好员工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报道的情况来看,员工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建立起来,剑龙控股通钢的消息也是通过大会传达给了一定级别的干部。得知消息的员工已经聚集在工厂,但他们出来面对剑龙集团新任命的高管,双方冲突爆发并失控。新任总经理陈国军被围困在这种缺乏沟通和信任的氛围中,大规模的发泄淹没了他的理智和生命。

通钢的悲剧与国企改制、钢铁行业重组有关,但其核心根源还是如何面对民众的诉求,如何保护民众的利益。即使如有关部门所言,这一事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对既得利益受损的担忧而引发的,我们仍然需要反思,为什么这些“极少数”可以鼓励成千上万的“不明真相的人”,为什么不能让最大多数的人成为了解真相的人。通钢的悲剧付出了血的代价,应该更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