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荆楚文化的具体介绍

荆楚文化简介

荆楚文化,以楚国和楚人命名,是从周代到春秋时期兴起于江汉盆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部落的崛起

楚国,又名荆楚,为什么春秋时期这个国家叫“楚”?“楚”原是一种灌木的名称,又名“荆”,在南方江汉盆地的山林中十分常见。可以做柴火等用途,人离不开它。所以早在商代,北方中原人就用荆楚来指代江汉盆地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落,比如《诗经》中就有“维女荆楚居南国”的说法。但构成楚人主体的并不是江汉谷的土著,而是原本生活在北方的祝融部落(楚人以祝融为祖先)的一个分支。这个部落迁到江汉谷,不断与周围土著(九黎、三苗后裔)融合,发展成为强大的荆楚氏族。

荆楚部落在与北方商朝的对抗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周朝初年,投靠周王的荆楚人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从春秋时期开始,楚国迅速强大,特别是在楚庄王,楚国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成为一个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是一个历史上的地域概念,以整个湖北、湘北为中心,并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当北方的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时,南方的九黎部落也在江汉盆地崛起,创造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但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更强大的中原部落对三苗部落的征服,楚文化逐渐衰落。楚文化和中原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谷地多山的水泽,氏族和部落不能像中原那样迅速地从采集、渔猎转变为农牧业。生产力的这种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出现夏商等奴隶制国家时,南方的楚国还停留在原始的宗法社会,分散的氏族和部落不断受到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服。但正是在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蛮荒背景下,楚族及其后续的楚国才逐渐孕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南方部落融合的中心。楚人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将中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辞》

“楚辞”这个名称起源于西汉。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体名称,是指战国末期屈原等楚诗人在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集的名字。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后人模拟的作品,被西汉刘向收藏,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和量上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后人提到楚辞无一例外都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而且往往是以“骚”或“离骚”来指代。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江汉水乡,民间巫术盛行,地方习俗仍崇拜歌舞,有别于中原的楚民歌在这一带流传已久。这些因素是楚辞产生的基础。《诗经》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民歌集,虽然广泛收集了500多年,但几乎没有楚国的民歌(可能是因为楚国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国方言很难被中原人接受等原因。),但仅从各方典籍中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楚辞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极其浪漫,对楚辞的影响深远。

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来的汉赋有更直接的影响。“写楚语,写楚音,集楚地,制楚名器”,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了瑰丽奇特的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和荆楚文化属于同一个概念,都是指楚人和楚国创造并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实体和形式。这里说的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历史上没有荆楚之分。荆、楚或荆楚、作为一个特定的称谓,沿袭了三千多年。如《诗·商赋·颜屋》说:“魏女荆楚,居江南。”这里是“荆楚”的合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编年史说:“王召十六年,静初伐。”这里是的合称,楚在前,荆在后。据《春秋》记载,鲁庄公(693-661)以前称荆,自元年(659-627)改称楚。从这个角度看,荆或楚,荆楚或合起来说,意思是一样的,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经:“楚目也,从刑之声。”处士:“丛木叶,一个叶静。”就这样,荆山、荆楚、荆州、荆楚被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故唐宋时孔《春秋正义与左传》曰:“荆与楚为二,故以为国名也为二。”沈括的《孟茜笔谈》也说:“荆即楚,楚也是的别名。”至此,荆楚已成约定俗成,成为楚民族、楚国和荆楚地区的独特称谓。当然历史上也有其他说法,比如《诗经·商朝》中毛的传说:“荆楚亦荆州之楚国。”再如颜师古在《汉书·高第纪》中的注:“秦庄姓楚,故改之。”但无论哪种说法,荆楚早已合二为一,永远不可能完全割裂。作为楚人创造的文化,在荆楚传承了很久,当然叫楚文化或者荆楚文化。认为楚文化专指楚国文化,荆楚文化指从古至今的荆楚地区文化,即泛指楚文化和这里所有的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的,起源是变化的,涓涓细流。楚国虽亡,文化不亡。今天,我们追根溯源,观其流,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努力为现代文明建设服务。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把荆楚地区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目前大家习惯接受的角度来概括,可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这种概括只是罗列了荆楚文化大致涵盖的内容,从未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的本质意蕴。

在楚的物质文化中,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和交通。在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发展,耕地的扩大以及粮食作物和农副产品的开发。楚国是南方农业大国,铁制农具先进,水利发达,是楚国农业的两大特色。“楚天下大国也。.....地方五千里,甲胄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十年供养霸王。这也是“战国政策,楚策我”,这是历史的民意,反映了楚国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的手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铸铁、丝织、漆器、竹木制品、建筑、造船和支线制造等方面。其中尤以漆器业和丝织业最为突出,可以说达到了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顶峰,其出土器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视商业,所以它的商业成就卓著。其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地,还远销中亚和东南亚。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货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铜币,还有金银币。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属于楚。楚国城市众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人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用高尔基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掌握自然力量,为自己创造一个‘第二自然’”,显示了楚人的勇气和智慧。“第二自然”是楚人在长期斗争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可以在文献记载中找到,也可以在考古发掘中找到。由于20世纪60、70年代后楚出土了大量文物,有学者提出了“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考古文物所体现的主要是物质文化”的概念,张编著了“楚文化志”的概念。文物实际上是文化活动的结晶,不仅反映了楚人的物质文化成就,也反映了楚人的精神文化面貌。两者密不可分。

荆楚文化的八大内涵

1,颜地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颜地神农的主要活动区,有许多民俗文化遗址。炎帝神农在这里尝遍天下草药,为百姓治病,发明农业,教人种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2.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楚独特的青铜铸造技术,领袖人物的丝绸刺绣技术,精美的漆器制造技术,深邃的哲理,汪洋恣意的散文,绝色的辞赋,五音的音乐,袖起腰弯的舞蹈,奇形怪状的艺术,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瑰宝。

3.秦汉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顾泽、睡虎地、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也是魏、蜀、吴盘根错节、争夺激烈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结盟和斗争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古龙中、赤壁、武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图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巴人的后裔。热情、朴实、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族优秀的民族品质。其婚丧习俗、歌舞音乐、衣食住行,构成了清江巴图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巴图文化,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区域。

5.名山古刹文化。湖北有许多著名的古刹,形成了独特的著名古刹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武当文化。此外,京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寺、汉阳归元寺、武昌保通寺、荆州天星寺、武昌长春寺等众多著名古刹,以及钟祥明仙陵,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发电和圆满建成,其举世闻名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一个具有浓郁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位于两江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是连接南方与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武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有35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后,武汉逐渐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成为近代中国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近代历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江城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打响了清朝的心脏第一枪,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家、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武汉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建了* * *生产集团。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二·二七”大罢工、武昌农学院、“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湘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刘邓军挺进大别山等,构成了湖北近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古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视角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性特征,是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

一是“蓝道”的创业精神;

二是“富逸归夏”的开放精神;

第三,“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根深蒂固,难以迁徙”的爱国精神;

第五,“止战而用之”的和谐精神。

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征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