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是什么意思?起源是什么?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铜钱的名称。硬币上有“五铢”二字,故名。
呸?作为古代的重量单位,带“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造于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五年,即公元前118年,与文一样重,故称五铢钱。
秦朝灭亡后,秦朝制造的半币仍在西汉初期使用。因为当时允许私人铸造,所以出现了只有一克重的假币。一些无良的民间商人还用剪刀剪下一圈秦代制作的半币,可以剪下七到八个半币,制作一个半币用的青铜器。他们也可以用切割的青铜铸造半硬币,这导致了非常混乱的货币市场。
后来,吕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倡导货币改革,并亲自参与了硬币的设计。为了防止不法商贩修整,他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增加了边框,并规定五铢为重量单位。从此,五铢诞生了。五铢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实现了国家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管理。西汉时,五铢钱重五两。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彻底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货币问题。
汉武帝最早的做法是三铢,这是恢复铜钱同名同重的措施。但由于相当于使用三铢半便士的四枚硬币,私铸盛行,十分混乱。建元五年春,“废三铢,用半文”,汉武帝即位四年(公元前165438+)。
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五年(公元前118年),进行第四次货币改革。这一次改革是“废三铢,改铸五铢”。五铢的形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硬币“五铢”从此正式投入使用,五铢的重量适中。因此,在西汉、东汉、蜀、魏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