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寺庙是如何建成的?

在河南省洛阳市以东十几里,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间,有一座日夜笼罩在烟雾中的佛寺。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它不同于北京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在中国佛教和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梦见了金人。于是,他醒后派秦镜、王尊等十二人到天竺(即古印度)取经。公元67年,十二人从天竺得到经书,回到洛阳。他们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还从东方带了过来,还有天竺的两个高僧,叫舍莫腾和朱发兰。汉明帝看到这两个和尚非常高兴,命令他们暂时住在鸿胪寺。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是汉朝主管外交事务的部门。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东,仿照天竺的佛寺,修建一座佛寺,将僧人安顿下来,将佛经存放在天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把这座寺庙当作自己的家园。这座寺庙就是白马寺。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白马寺这样的名字呢?

据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秦镜、王尊等人回来时,用榆木制作的经书盛佛经,这些经书是由一匹非常强壮的自耕马驮回洛阳的。所以新寺建成后,为了纪念白马一路载经的贡献,就以白马命名为寺。至于“庙”字,则来源于东汉时期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天竺两位高僧在鸿胪寺住了不到一年,同时新建的寺庙具有接待佛教高僧的性质,所以采用了带有外交色彩的“寺”字。从此,寺庙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术语。后来中国的寺院一般都叫某某寺庙之类的。

两位高僧舍摩顿和朱发兰,此后一直住在白马寺,在那里向汉朝百姓传授佛法,从未离开大汉返回天竺。他们都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两位高僧死后葬在白马寺。

如今,在白马寺的东侧院落里,有莫滕之墓,墓碑上刻着“韩琦路童渊莫滕师墓”,西侧院落则是朱发兰之墓,墓碑上刻着“韩凯教育总局长朱发兰大师墓”。这两个头衔据说是北宋时期宋徽宗所追求的。两位僧人的陵墓寄托了中国佛教弟子和信教群众对两位来自天竺的拓荒者的敬仰和怀念。

历史上洛阳建有数千座佛寺,如今大多不复存在,只有白马寺得以保留。而且历代多次修缮扩建,可见白马寺在佛教弟子和宗教俗人心目中的地位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