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格格流落街头,张把照片送到中央关怀。毛主席:我同意。
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老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邀请他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阅读古籍,尤其是与晚清有关的书籍,一直是他的一大爱好。
抚摸着泛黄的纸卷,张时而咧嘴一笑,时而频频点头。书中的宫廷秘闻激起了他的阅读欲望。然而,最让他着迷的是一个叫应的人,他写了十几封信。
这些信的内容清新典雅,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情趣。张反复读了几遍,很欣赏这位女士的才华,干脆把书买了回来。回到家后,他更感兴趣,附了两首诗。
都说爱屋及乌,张和立即去探访了华英的踪迹。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溥仪的七叔载涛,并很快找到了他的下落。
只是结果让他有点意外。前大清皇帝溥仪的三姐华英,大清皇帝格格,原来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于是,为了让这个晚清格格有个好归宿,张连夜写了一份报告,并附上了满满一本书的图片和两张的照片,第二天一早送到了毛主席那里...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于清朝。但由于袁世凯反帝的不彻底,溥仪及其亲属仍住在故宫的高墙大院里,生活依旧如故。
当全世界无数的穷人都在饱受战争之苦的时候,连填饱肚子都成了奢望。三格格莹莹出生于1913,含着金汤匙长大。作为溥仪最喜欢的姐姐,她什么都有。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拉拢晚清,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400万两黄金。此外,清廷的一系列机构,如禁卫军、宗仁院等,也被允许保留。
虽然盈盈已经失去了格格的现实,但这并不妨碍她吃穿和格格的标准一样。她手指不沾泉水,娇生惯养。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流放天津。因为对妹妹的爱,普英也被带到了那里。这是她第一次出京,但接下来的生活似乎变化不大,奢侈、奢侈依旧。
不仅如此,溥仪还为盈盈安排了一门合适的亲事。1932和19年,盈盈和润琪结为夫妻,润琪是溥仪的妻子和哥哥。他们从小和溥仪一起在宫中长大,彼此很熟,把妹妹托付给他。溥仪完全放心了。
后来侵华日军入侵东北,溥仪被绑架到北方,成为伪满洲国的君主。当时润琪被派往日本学习军事,丈夫陪她唱歌,英跟着她。
当时日本皇室也极力讨好清朝公主,从上到下给了她一个新的包装,并邀请她做妇女协会的名誉会长。在日本的最初时期,英享受着有星星有月亮的美好生活,思想也和普通女孩一样天真无邪。
《满宫》里的十几封信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给哥哥溥仪的。都是关于想念我哥哥的。虽然文采不高,但真实聪明。被日本人束缚的溥仪,读着这些信,心里总是暖暖的。
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满族公主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生活在深宫中的英英越来越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虽然她有时会发脾气,但在现实面前她被迫忍气吞声。渐渐地,英英厌倦了,找了个借口回到中国。
然而,受约束的生活只是开始。生活在中国的华英每天都要忍受陌生人冰冷的目光。她是无辜的。毕竟溥仪的风流韵事不能怪她,但是溥仪姐姐和清朝公主的身份确实让她无法置身事外。伪满洲国存在的那些年,她承受了太多外界的恶语。
时间到了8月1945,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解散。与此同时,溥仪的复辟梦终于落空,在逃亡过程中与丈夫和哥哥失散的英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或许甚至不如普通人。
“小时候,我在宫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在想想都觉得窒息。那真是一个不幸的童年,一个孤独的童年!”
在晚年,应回忆起她的童年生活,但她仍然有一些遗憾。对比她童年以后的生活,只能说她活着的时候不懂得被祝福。
与哥哥和丈夫分开后,32岁的华英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生活,即使不为自己,她也要考虑她的三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因为走得匆忙,华英逃跑的时候没有带多少柔软。刚到通化不久,她花的钱很少。相比没钱,更让她担心的是通化迎来了解放。
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华英,有段时间不知道解放军是怎么想的。她害怕自己作为清朝的老人被拉出来受审,她担心自己的命运。
幸运的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应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独自走上街头,从普通人那里了解到,解放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军队。英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几天后,她把自己的身份和想法告诉了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部队领导让她放松,期待一切。从此,英开始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新生活。
只是,她真的能适应吗?从一个挥金如土的皇家公主到一个无人问津的普通女人,真的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落差吗?
当然,这并不容易。为了适应身份的变化,她吃了很多苦。
以前,她从来不需要担心吃饭的问题,但现在吃饭成了她的头等大事。为了养家糊口,华英脱下旗袍,穿上布衫,租下简陋的房间,摆起了烟摊,靠给人缝抹布赚了35分钱。
最初几天,华英张不开嘴叫卖。在路人眼里,她和附近的摊贩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如果连饭都没得吃,挽回面子又有什么用呢?
毕竟,英英不是圣人。几年后,她也完美融入了riff-raff,成为了一个脚踏实地,靠双手生活的矮胖女人。对于这种不可想象的生活,英英没有反感,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正在街上摆摊的英英听到了人们的欢呼声。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北京这个词,现在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漂泊了几十年的华英决定回北京生活。幸运的是,政府同意了她的要求。几个月后,她带着孩子搬回了北京,在那里见到了婆婆、父亲和兄弟姐妹。
华英和婆婆一起住在北京交道口北军分区10号。自然不如从前的皇宫繁华,但对于过惯了平民生活的华英来说,有地方住,有亲人陪伴,就很满足了。
1951年,莺莺的父亲载沣在京去世,这对莺莺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个坏消息并没有压垮她,因为来北京后的这两年,她学会了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有目标的人不会难过很久。
原来,到了北京后,华英发现与以前相比,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压迫,没有街头霸王,到处都是团结互助,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她意识到这样的国家未来一定有希望。
在这里,华英找到了自己后半生的意义,那就是融入群众,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所以,她不只是赚钱养家,而是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向邻居学习,给每个人读报纸,与他们分享国家政策。渐渐地,她的邻居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应高兴地说:“今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男女平权,少数民族也跟着翻身了。虽然迁移了十年,但我庆幸自己终于加入了追求幸福的行列。”
在的帮助下,张见到了,平静地向他讲述了自己多年的经历。看着这个现在自信满满的清朝格格,张心里很高兴。
然而,张得知她艰苦的生活环境后,还是不忍心,关切地说:“你写个自述,我呈给毛主席。”
也许是写给溥仪的信得到了张的赏识,也许是他的自信和乐观使他刮目相看。总之,他下定决心,准备帮她解决困难。
1955大年初一,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审阅各地上报的文件。新年充满了热情。
很快,他看到了张的报告,里面不仅有张的基本论述,还有《残照满宫》一书,张关于信内容的诗,两张的照片(一张19岁的西洋婚纱照,一张26岁的满族旗袍裙),当然少不了应的自述。
张是毛主席多年的朋友,毛主席一直知道他爱面子的性格。所以毛主席明白,他这次一定有事情要和他商量,于是仔细浏览了所有的材料。
看着看着,毛主席若有所思,对英的遭遇深表同情,只见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支笔,在这份求援报告上批示:同意。
不仅如此,毛主席看了应的自述后,感慨良多。当他看到她自发地站出来为人民服务时,他更加欣慰了。他在自述后面写了一句评语:“我走进了人民,成为了一个有抱负的人。”
华英接到指示后,反复阅读毛主席对自己的评价。那天,她特别高兴,因为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平易近人的领导,她更有动力继续为人民服务。
很快,工作人员将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了华英,华英被任命为北京市东城区CPPCC的一员,她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让应兴奋的是,在1956,她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参观了战犯管理所。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哥哥溥仪,兄妹时隔11年再次见面。
这时,溥仪也在政府的思想教育下完成了蜕变。后来他出狱后,也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看到对方的变化,兄妹二人都为对方感到高兴。
后来,华英的丈夫润淇淇也在装修后回到了北京。夫妻相视一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去北京一家修理厂当工人,她继续当政协委员,为人民谋福利,互相关心。
1961年除夕,中南海西花厅灯火通明,周总理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家宴,因为参加的人都是溥仪的亲戚,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一直关心这些人的状况。他觉得谁能洗心革面,谁就有机会重新拥抱生活。因此,他经常到改造所慰问溥仪,溥仪对周总理的关怀十分感动。
家宴上,周总理问起盈盈的孩子,他关切地说:“你们老板好点了吗?”英英听后立刻脸红了。
原来我四处流浪的时候,大儿子因为营养不良得了骨结核,连走路都成了问题。后来我来北京,周总理知道了这件事,专门嘱咐医生帮助孩子医治,才使他好起来。
听到周总理还记得这件事,应感慨地说:“总理,谢谢您的关心。已经能站了,以后还能上学。”
就这样,宴会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中举行。然而,应不知道的是,周总理亲自为她安排了这项工作。
退休后的晚年,英英仍然没有忘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帮助。她依然坚持为社会做贡献,捐钱捐物,为邻居排忧解难,直到1992在北京去世,一生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