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组织建立的历史

中国教育联盟老师:社工机构的建立和演变非常复杂。它们最早应该来源于西方宗教,具有慈善性质。初衷一开始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变化。我发现了一些粗略的,但不是太具体的。如果我写论文,我会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如果我只了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源自西方宗教,在中国流传。我也给你找了一些。看一看。

美国城市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出现在19世纪中叶。

世界上第一个邻里馆是1884年在伦敦建立的Townby馆。

睦邻组织运动的重点是改造环境。

第一批有报酬的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的执行秘书。

《社会诊断》(玛丽·里士满著)出版于1917年,是第一本关于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科书。这本书侧重于案例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诊断(发现问题);3、预后和治疗计划(帮助病例所有者确定具体方法)

中国社会工作的不同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个人慈善阶段(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开始发展)1。学历:(1)标志性事件:1925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部。(2)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军事、文化上进行侵略,中国人民自觉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一些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展社会服务,并在中国大学教授社会服务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和服务实践活动,由此,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65438-0925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社会服务:(1)标志性事件:严在华北倡导并大力推动民众教育运动。(2)一些上层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活动,如孤儿救济、贫民救济等。此外,一些在西方接受正规教育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也为了救国救民而从事乡村建设活动,其中严在华北倡导并大力推动了民众教育运动。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的一次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虽然由于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有限,但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2)第二阶段:断层期——受政治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发展的断层。(1949至改革开放时期)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对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误解,政府决定1952取消大学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及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三)第三阶段:发展阶段——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1.1987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民政部在北京马甸召开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2 2.1988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启了系统内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于3.199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于1994,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4.1992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可以算是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在中国的开始。5.高校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6.不同的部门也在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如民政和妇联。第四阶段:专业化时期----科学专业服务阶段。(265438+20世纪至今)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现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积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高速、专业化发展期。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专业化、职业化、法制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所以我假装详细分析一下。1.建立健全职业体系(1)标志性事件: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5438年6月+2007年2月,民政部根据上述文件要求编制的《助理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国家考试大纲》正式发布,2008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相关考试。中国第一批助理社工和社工即将诞生。毫无疑问,上述重要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5438年6月+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一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这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2)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年服务、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正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实现了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3)建立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包括资格认证、专业规范、注册管理、继续教育、评估与督导等。,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4)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构建社会工作管理体系,统筹社会工作发展。(5)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发展社会工作的财政预算,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有年度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根据社会的发展,参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投入比例,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制建设(1)标志性事件:2006年,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法制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建成。

建立了完整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专业体系的法律地位。然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各种法律法规亟待建设。从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考虑,应重视社会工作的立法研究和实践,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维护其职业形象和尊严;维护社工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降低其职业成本和风险。3.实践和建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的标志性事件(1):10年6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专业规范和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2)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工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抓手,建立“社区、社会、社工”互动机制和“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主导、志愿服务、百姓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采取科学、专业、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管理公共事务,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的关系,形成顺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机制,督促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进社会民主法制进程。(3)建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薪酬体系,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工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用学历、资历、资质、绩效、职位等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为社工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高于同等工作的普通员工,合理体现社工的职业价值。(4)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实现方式:1。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例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市人事局颁布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会工作者列为专业技术人员,并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2.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例如,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规范其职业行为和实际工作。三是建立岗位分配制度。例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事业单位配备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公益组织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在三年内达到上述目标。第四,探索建立岗位轮岗培训制度。比如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相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职人员进行分阶段、分批、分层的岗位轮换培训。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工作领域拓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方法创新的过程。随着全面系统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社会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1)非一般发展规律,起步于政府主导,而非民间自愿慈善。通过与民政部牵头的北京大学合作,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不同于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再由慈善组织为贫困弱势群体组织社会服务,再改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模式。事实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社会工作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在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重点不是一线从业人员。所以,社会工作者

生产管理专业教育在没有大众认可的社会基础和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然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脱离了“社会”的。如果用现在流行的“机构嵌入”理论来解释,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恢复,呈现出“硬嵌入”的特征。(2)在发展过程中,非政府组织表现不积极,政府在协调社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社会工作的初始工作是在政府民政部的领导下完成的,因此对历史发展模式的依赖导致了这一现象;其次,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有一个很客观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中国除了一些从事社会工作和管理教育的教师外,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其实这个组织并不是为了社工而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跳跃式”发展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较多,自主创新较少;多一些政府引导,少一些自我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从起步到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短期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推进主要由政府完成,政府在一些事情上拥有社会实体和社会团体所不能拥有的强制力,形成了“跨越式”的发展模式。(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呈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