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的事迹
志在必得的时代先锋
第二炮兵政委彭晓峰。
杨业功同志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杰出军事指挥员。海湾战争后,世界新军事革命迅速发展。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赋予二炮新的历史任务。第二炮兵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杨业功同志生活过的根据地,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杨业功同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在杨业功同志居住的基地组建新的导弹旅。当时,杨业功同志是基地主管作战训练的副参谋长,具体负责该旅的组建工作。他带领官兵在当年创造了新导弹旅组建和实弹发射能力形成的骄人业绩。可以说,杨业功同志是我国新型导弹部队建设的开创者之一。
1999年6月,杨业功就任基地司令员,正是军事斗争准备十分紧迫的关键时期。他狠抓部队军事训练,坚持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锤炼部队。短短几年,这个基地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很大跃升,下辖的新型导弹旅全部形成作战能力。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杨业功同志积劳成疾。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发现癌症接近晚期。在病危治疗期间,他一心扑在军事斗争准备上。
杨业功同志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下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他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践行党的先进性要求,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增强谋划军队建设和指挥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杨业功同志的革命精神,已成为激励二炮官兵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高度评价了杨业功同志的事迹。2002年8月6日,胡主席亲切接见了代表团成员,作了重要指示,并听取了他们的事迹报告。这不仅是对杨业功同志的褒奖,也是对二炮的鞭策和鼓励。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切实深化学习杨业功同志活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不辱使命,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让党中央、中央军委放心!让胡主席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使命高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
高进,第二炮兵某基地参谋长。
杨业功同志是我的老上司。从1983开始,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跟随他走南闯北,见证了他如何为共和国新型导弹部队的建设而努力和无私。他给我印象最深,最佩服我,就是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我记得那天晚上,他激动地告诉我,我们要组建一支“拳头”部队,二炮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杨业功满怀信心地说,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写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故事!为了尽快定型新型导弹并装备部队,同时探索出一条“不用武器也能训练,用武器也能打仗”的组训新路子,他带领我们转战南北一万多公里, 冒着低温试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和高温试验四五十摄氏度的酷暑,现场观测记录了上万组技术数据。 一天早晨,我看见他的皮大衣上结了一层霜,衣领和眉毛上结了冰。我忍不住劝他留在驻地指挥,我们答应完成任务。杨业功拉着脸说:“平时不跟战士同甘共苦,战时谁跟你赴汤蹈火?和平时期不能带头。战时如何指挥千军万马?”
2004年春节前夕,杨司令员一回到基地,就要求参加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军事行动。我永远忘不了与杨司令员的最后一次见面:他脸色苍白,额头冒汗,身材走样。但整个上午,他都全神贯注,和大家讨论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还不时用手捂着腹部。我知道他生病了。会议结束时,他反复提醒大家,准备工作一定要考虑周全,慎重。
杨司令还没走。他仍然在我们的队列中,在我们的位置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锐意进取!
体面的生活
无尽的怀念
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
我于1973年嫁给了老阳,并和他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在我的记忆中,老阳总是非常忙碌,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工作、出差和离开军队。家里常年有两个沉甸甸的旅行包。一个装满了衣服鞋子日用品,一个装满了书和办公用品。这些都是老阳出差时必备的东西。每次他出差回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整理这两个包,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重新出发。时至今日,这两个包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每当我看到这两个包,老阳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记得在老阳当旅长的那些年,他整天忙忙碌碌,很少回家。偶尔半夜回家,第二天一早就走了。我觉得他作为旅长大有作为,必须更加努力。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提升,他变得更忙了。1995年底,老阳成为基地副司令员。他还整天跑军队,到处都是官兵。一天晚上,他刚进屋,没脱鞋就躺在沙发上。他的衣服湿了,浑身发抖。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战士们一整天都在水里挖电缆沟。我又心疼又生气。我拿来热水给他洗脚。我看到他的腿一个个肿起来,抱怨他那个年纪还这么努力。但他说:“你知道,带兵就是带士气。领导不带头,怎么鼓舞士气!”
不了解老阳的人可能会认为他缺乏人情味。事实上,老阳非常情绪化,非常爱官兵和我们的家庭。2000年6月,我因心动过缓去北京做手术。当时,老阳在北京开会,所以他只能利用午餐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赶到医院来陪我。手术当天早上6点,我刚睡醒,他已经坐在我床边,他亲自把我推进手术室。这些年来,我和老阳一直分居两地,没想到我们一家人真的走到了一起,最长的一次是在医院。
老阳走了。他走的太匆忙,没有向家人和善后做任何解释。我们不怪他,因为他不仅属于我们这个家,也属于他热爱的部队和他追求的事业。作为妻子,我为有这样一个丈夫而骄傲,我和我的孩子会永远想念他!
终身受益导师
令人难忘的酋长
张海峰,第二炮兵某基地机关门诊部医生。
因为杨业功司令做过心脏手术,每次他带领部队执行任务,我都被安排陪同他负责医疗保健。在杨司令员身边的日子里,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
2002年9月底,杨司令员带部队到西北组织新型导弹发射。地处高原,空气稀薄,让患有心脏病的杨司令员难以适应。发射时间定在晚上11: 30。晚上9点多,杨司令员突然感到胸闷不适。他双下肢水肿,全身缺血缺氧症状明显,体温异常。初步诊断为心力衰竭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我立即建议主任休息。“我是如此重要的实弹发射的指挥官。我怎么能不去呢?”他的态度非常坚定。我只好照顾他,吃完药一起去发射场。他冒着寒风,忍着疼痛,逐点检查发射的最后准备工作。导弹发射成功,部队非常兴奋。他们聚集在一起,请他讲话。当时空旷的戈壁滩上温度很低,我穿着大衣冷得受不了。只见杨司令员穿着夏装,腰板挺得笔直,充满了激情。那天凌晨两点,我们回到了车站。我们一进屋,杨司令就瘫倒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治疗,他的症状减轻了,他睡着了。
杨司令知识面广,是名副其实的“儒将”。一天晚上,我去杨司令家,看见他一遍又一遍地写着“锐旅”四个字。我问“锐旅”这个词的意思。他说“锐旅”来源于岳飞早年写的一个词“满江红”。原文是“请你何时带锐旅,以鞭渡清河罗?”他感慨地说:“只希望有一天,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能像岳飞一样驰骋沙场,忠诚报国,不负使命。”
我一直敬仰的首长走了,他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永恒的精神财富。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我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完成军人的神圣使命贡献我所有的青春和热血!
将军已经出发了。
将军没有走远
新华社记者张艳萍
前不久,我有幸和中央社的同事们一起,参加了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杨业功同志先进事迹采访团。这次采访让我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精神震撼。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走进了杨业功的家。当这个可以毫无遮掩地透露一个人生活信息的私人世界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久久无语。一大片白灰色的墙,破旧的桌椅,每个房间的天花板上都挂着棍子一样的老式日光灯,桌上的电源插座居然是用一个旧乒乓球拍做的。这是将军的家吗?杨业功将军的家就像一张过时的黑白老照片。
我慢慢地在这个房子里徘徊,品味着这张老照片里隐藏的内涵。我看到,在这个简朴的家里,最出彩的是将军的书法和诗词。他在一首诗《水调歌头情位》中写道:“奉献是本色,牺牲是豪情”,“胜天下大事,靠我长缨”。我默念这两个字。似乎从这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杨业功将军,也开始明白将军为什么会诞生!
和所有人一样,杨业功也有自己温暖的家,但将军的心注定无法停泊在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军人有自己的爱,军人有自己的责任。作为一支导弹部队的领导人,杨业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世界是安全的,但忘记战争将是危险的。不思打仗的军人是失职。”“如果不赢,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我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幸福,杨业功毅然选择了那个岗位,那个山沟,那个流浪,那个常年艰苦训练,艰苦朴素的生活!
那天早上,我来到杨业功生前参加过的中国新型导弹第一旅。我仰望着蓝天下战士们升起的国旗,听着战士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唱着将军创作的军歌,看着战士们在地上挥汗如雨...我流泪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理解那首流传已久的诗:有些人活着,但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张艳萍)接到采访杨业功的电话。当得知他是原二炮某基地司令员时,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很大的“谜团”:一个导弹部队的将军,距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此遥远和陌生,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触动?
带着这个谜团,我出发了。记得刚到军营的那个晚上,我恨不得把那些穿军装的人拉到我面前问: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尊严吗?他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最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直沉浸在这种追求中。
战士们告诉我,将军走路像风,说话干脆,吃饭不到20分钟,什么事都愿意用一句口头语:“操作!”
参谋们告诉我,将军在训练场上听到“差不多”最恼火,他会严厉地问:“差不多是多少?一点也不差。虽然世界是安全的,但忘记战争将是危险的。不考虑打赢的军人就是失职!”
旅长们告诉我,将军一年中在阵地上呆的时间最多,每天要开几千公里的车,腿都肿了,抬不起来了。
连长们告诉我,将军最爱士兵。每到春节,他都会去最偏远的连队,和战士们一起绑彩门,贴对联,包饺子,指挥战士们唱自己的军歌。
将军的家人告诉我,将军不会享受幸福,他的衣服又破又补。一个搪瓷饭碗用了30多年,他却一次又一次从工资里拿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元资助学校和贫困儿童。
我采访的每个人都告诉我,将军总是在他家门口挂着“不要带礼物进入”的字样,从来没有人带着一块钱一个东西走进他家的门。
……
将军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我。那几天,有什么东西像波浪一样不停地冲击着我的心。我一次次问自己:将军为什么而生,为谁而生?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走进了杨业功的家。当这个可以毫无遮掩地透露一个人生活信息的私人世界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久久无语。
淡淡的白灰墙,破旧的桌椅,每个房间的天花板上都挂着像棍子一样的老式日光灯,桌上的电源插座居然是用旧乒乓球拍做的。这是将军的家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不会相信的。
环顾现在,当追求时尚和体面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电视和杂志上充斥着教你如何建设美好家园和享受极致生活的指南,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丰富多彩...杨业功将军的家就像一张过时的黑白老照片。
我慢慢地在这个房子里徘徊,品味着这张老照片里隐藏的内涵。
我看到,在这个简朴的家里,唯一壮观的是四个大书柜,里面堆满了书,涵盖了军事、历史、天文、地理、生物、信息、政治、文学...我随意拿出一本《我军几次著名战役戒律的实践与体会》,字里行间看到钢笔划的长短线条。
我看到,在这个简朴的家里,最出彩的是将军的书法和诗词。他在一首《爱岗敬业调》中写道:“奉献是本色,牺牲是豪情。山青水绿,人忠厚。得天下靠我长寿。”
我静静地看着,想着,仿佛从这一刻起我真的认识了杨业功将军,我开始明白:将军是为谁而生的?
和其他人一样,将军也有自己温暖的家。他要求妻子每年至少回一次老家,对尊山敬老忠诚孝顺;在妻子重病手术的那一刻,他许下了一个最终没能实现的愿望:等他退休了,一定要带着她走遍全国;儿子结婚那天,他亲手为一对新人种了两棵桂花树,祝他们幸福生活,桂花香。
这样的日子是如此宁静美好,然而,将军的心注定无法停泊在这宁静美好的港湾。军人有自己的爱,军人有自己的责任。作为一支导弹部队的领导人,杨业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在日记中写道:“战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不可能再来。如果不赢,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
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宁和幸福,将军毅然选择了阵地,选择了战位,选择了流浪,选择了多年的艰苦训练,选择了简单艰苦的生活!
将军为什么而生,为谁而生?看一看在天安门广场前高高飘扬的国旗。看一看学校里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在农村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无数的人享受着平静的生活...将军就是为这一切而生的!
杨业功让我明白: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的阵地!
杨业功让我明白:和平意味着军人的奉献。在共和国的和平大厦下,矗立着中国军人,他们为自己在千千的牺牲和奉献感到无比自豪!
杨业功教我和平是对士兵的最高奖赏!
将军的一生呈现出奇特的“风景”。他对军队的工作有着最严格、最高标准的要求,却完全粗放地混日子;他对精神和道德情操有很高的追求,但对物欲却极其冷漠;他对世界局势、国家安全、军队改革的思想走在时代前列,但在待人接物上始终保持着真诚朴实的传统本性。
指挥官正在我们公司吃午饭
这些看似格格不入的两极,正是杨业功将军的独特风度和魅力。在他的人生哲学中,从不追求物质享受为幸福,献身于保卫祖国和平的崇高事业,才是将军一生追求的最大幸福!
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将军临终时没有一句话告诉家人了。他所关心和向往的始终是阵地和战备。他躺在病床上,听着部队完成任务的报告,他绽放了人生最后的笑容。他昏迷不醒,大喊“一,二,一...走吧……”,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定格。
那天早上,我来到了将军生前参加过的中国新型导弹第一旅的阵地。我仰望着蓝天下战士们升起的国旗,听着战士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唱着将军创作的陆军军歌,看着战士们在七月的战场上挥汗如雨...我流泪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透彻地理解那首流传已久的诗: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是的,将军还活着。当我们采访团的记者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震撼,转化为文字和图片,传递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之外的时候,共和国将军杨业功有了钱山的回应。
短短几天内,各大网站开设的“导弹司令杨业功”话题,点击率超过654.38+0.5万次,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国际的帖子超过654.38+0.5万条。
为什么一个军人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为什么一个将军震撼了无数普通人?
听听网友的留言——“有这样的共和国军人,普通人才能安心!总的来说,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 * *人,看到了共和国生生不息的真正原因。希望人民军队能多一些杨将军,这样我们才能昂首挺胸,做中国人!”
“杨业功:国家的栋梁,军人的骄傲,人民的期待!”
“杨将军令人钦佩!让我们为他的长途跋涉干杯……”
……
这是人民与将军的共鸣,我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立志伟大复兴的民族之魂!
我忘不了,离开部队的那个晚上特别的清澈,群山巍然屹立在蓝天上。我知道在那些山之间,是将军的位置。那一刻,我是多么想投入大山,多么想站在将军面前向他报告:你让我真正懂得了和平;是你让我真正了解了和平年代的中国军人!
不过将军已经出发了,我终究没有见到将军。
然而,在将军对千千数百万人民的回应中,我可以看到,他的理想、他的热血、他未实现的愿望和他的崇高情操都正在变成一座精神高峰,永远屹立在共和国的和平土地上。
将军已经出发了,但是将军还没有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