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席地而坐。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坐冷板凳的?

在古代中国,人们长时间坐在地板上。所谓席地而坐,也值得跪在地上,所以“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席。另外就是早期的床,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日常的床有很大的区别。原来的床很低很简单,几乎是在木制或石头床腿上放一个模板或石板。就这么简单,一个人都没有了。“榻”这个名称出现在汉代。其实就是一种比床小,比座椅高的座椅。如果现在看,这个更接近问题中提到的低板凳。

就中国而言,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家具“独坐板”,是历代家具的鼻祖。汉代刘欣的《西京杂记》中写道:“武帝一床七宝。”这个东西是单人用的床,有四条腿。我觉得应该算是“独坐棋盘”的原型吧。只是这个时候还流行跪,蹲也出现了,但远没有普及。(附图为东汉至东汉画像石《西王母》拓片。)

在汉代和北魏时期非常流行。因为它体积小,便于携带,所以很受欢迎。但是说到使用,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型了。沙发和座椅一样,也分一些类别,单独坐和坐在一起是有区别的。独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坐的沙发。坐在一起一般指两个人,甚至四个年纪大的人坐在一起。

我们熟悉的高板凳,要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冲击下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佛教的传入,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向”居住习俗,都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坐地习惯,由低到高。最早传入中国的高型家具是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桌面由棕色绳子连接,可以折叠,非常接近现在的“马扎”。

一般认为,这种“绳床”就是后来出现的椅子的前身。最初是僧人使用,与佛教风俗习惯有关,后来逐渐流行。到了唐代,绘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坐凳坐椅的形象。所以可以说到了魏晋南北朝,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被改变,高脚椅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