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海洋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洋是银元,也叫袁大头。旧时代使用的银币是圆形的,其价值相当于七分两分钱的银子。

宣彤元年,清政府设立铸币局,统一发行银币。中国银元银

它被称为“杨龙”,因为它上面有一个龙的雕像。各种银圈叫“海洋”。

民国成立后,1914年颁布《国家货币条例》,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经测定,国家货币“一元”重七元二分,其中纯银百分之八十九,即六元四角八分(23.904808克),相当于一银元,一元的十分之一定为一角。一元国币用89%的银和11%的铜铸造成硬币,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俗称“袁大头”;并引入了一个用银制成的令牌。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杨龙”、“鹰洋”等旧银币,在中国各地流通。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还颁布了《国家货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郭芙一元含纯银23.493448克,银圆铸略小于袁大头。因为世界上有孙中山头像,所以叫“孙小头”。

其实民国初年中国的货币是两元两元。因为每个银圈的细度和重量略有不同;所以大额交易,以及资本账户结算,还是会用白银作为单位。但是从不同的银圈到白银,都有一定的折扣。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才废除两者,改为圈地,并规定一切交易和账目都要圈地结算。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波动较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特别是1934年美国出台的“白银购买法案”导致国际银价上涨,导致中国货币短缺,利率大幅上升。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币,同时收回银元。银圈不再具有合法地位。直到1948的金币风波,才在1949的7月再次使用银币。中华民国政府也发行了相当于银元的短期纸币,称为银元券。几个月后,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出中国大陆,银元和银元券在中国大陆成为历史。

大洋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流通的各种“一圆”银币的统称。它的基本属性是:重量27克左右,细度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土海洋、墨西哥鹰海洋、法属印度支那坐地海洋、日本杨龙、英国站海洋、奥匈帝国“大奶妈”、各种杨龙(清朝)、(民国)大头、小头、船洋、中文版等。,甚至荷兰的2.5荷兰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范的,都可以认为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