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察学院的历史沿革
公立学校初期实行半年短期培训,一期至七期毕业学生3599人。初期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干部学生努力创业,马扎当椅子,膝盖当课桌,发扬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当时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是:马扎笔记本,装满水的笔,蒸玉米粥,越吃越有精神。
公立学校坚持政治教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学生的课程以政治教育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校初期,学校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主要依靠外教。当时的内政部长谢觉哉,市委副书记张友渔、邓拓,著名学者艾思奇都曾来我校任教。
1953年8月,学校更名为“北京人民公安学校”,开始面向社会招收新的初、高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一年,公派进入规范化培养期,8期至18期毕业生5194人。
1953,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配备了首批38名教师。学校通过采取边学边教、到公安一线实习、选派教师外出进修等措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师队伍。在公安部于65438-0957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公安院校工作会议上,公安院校院长石民以“我们如何培养教师”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同年,公安部政治部下发通知,对公立学校的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期间,公立学校还开设了各种培训课程,包括文化课、警察训练队等专业培训课程和政治理论课。在13期间,* * *培训了16220名学员。
1960年3月,在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冯基平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开设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五种语言的外语班,学制2至5年不等。这是市公安局组织的第一个大专班。
1966年6月至1976年6月、10年6月为学校裁撤、军管委教队时期。6月1968 11,市局军委决定撤销公安学校。学校的老师和干部委派他们的工作。197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安局军管委教学队成立,开展干部民警短期培训。8月20日,1973,学校恢复建制,更名为“北京公安学校”。
1976,10到1981这段时间是校园重建和恢复办学的时期。1973 10原校长李岩以党委书记的身份重返学校,重建组织,恢复教学。从1976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为期一年的培训班,即20至23届,培训学员2178人。1981 4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北京人民警察学校,隶属北京市公安局领导,设在警察学校。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规范化学历教育时期。警察学院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1986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1984 9月,警校成立后,实行学校管理制度。1997年3月,院校合并,警校改为警校中专。警察学院培养了6804名中专毕业生。学校走上正规教育后,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1983年,学校授予第一批18讲师,并从地方学校抽调30名骨干教师,扩大师资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用了视听教学方法。今天我们还保留着1982的商科教研室王若阳老师在讲“出入境考试”时制作和使用的这些幻灯片。学校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三北”警校教学研讨班是在1991警校的倡议下成立的。公安院校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开设了痕迹比对课程、计算机课程、交通事故处理课程、车辆驾驶培训、模拟现场勘查等多种课程,专业课达到总课时的50%。警校实行严格的军事化和警务化管理。从1990开始,所有新生都要经过30到45天的军政训练,实现从青年学生到警校学生的转变。在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活动,通过新警员宣誓仪式、吸收新党员、组织演讲比赛、组建学生军乐队、开展公安专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1995年4月,警校被市政府评为北京市重点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