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的民间艺术
2.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从闽南流向粤东,到了海陆丰,在这里与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法基本上是曲牌结合,民歌为辅。因为唱歌经常用“e-e-e-e-e-e-e-e-e”作为衬词,所以也叫“e-e-e-e-e-e-e-e-e-e-e-e”。后来吸收了竹马、钱鼓、渔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白字戏原来的老白字(闽南地方戏)和(海陆丰白字)现在是海陆丰白字的专名。
3.西秦戏,最初在明末考为西秦戏(即秦腔、甘肃调),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在清初逐渐与这一剧种(西秦戏)渐行渐远,形成了海陆丰独特的西秦戏流派。
音乐咏叹调是对句的板状变体。有老生、武生、文生、郑丹、花旦、红棉、吴冕、墨工、丑八怪、婆等十个行业。主要声腔是主线、西皮和黄儿,也有少数昆曲和杂调。主线(52调弦)为主腔,唱白遵循中州音韵,男女声同调,男唱真音,女唱假噪。乐队(通称“后场”)有八种原始打击乐器,俗称“八顶席”,即分盘(管弦乐)和五盘(打击乐)。管弦乐器有四件十一弦,俗称“四件十一弦”(由八名打击乐器演奏者作曲)。剧本1000多部,武戏(大纲戏)700多部,文戏(屈戏)400多部;四传(本传),八传(草传),四弓马,三十六首,七十二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情浑厚,擅长武术,师从南方,支持少林。西秦戏,植根于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到过闽南、台北、广州、香港、东南亚等地。
4.皮影戏一直存在并发展于民间。它有着古闽南语族的基因,由海陆丰的民俗孕育而成。它有着丰富的歌唱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生动的表演和相当的优雅。2006年,陆丰皮影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舞狮有很多种,来源也不一样。其中陆丰清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悠久,被尊为老大/狮王!据考证,“盖仔狮”源于明代的军狮,在清塘村已流传百年。因头像锅盖而得名。有大眼睛、宽嘴巴、短鼻子等五官。眉间写“王”字,眉间饰八卦。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地位。《海陆丰》里有句俗语叫“狮子班免于劫掠”。“免于掠夺”就是“无争”,说明他武功高,地位崇高。比如,无论哪个村有盖仔狮表演,其他狮子都不敢进村,只敢在“老大”表演结束后进村。另一方面,其他狮子正在一个村庄里表演。如果“老板”突然闯进来,他们不得不自觉地停止表演,选择离开。当其他种类的狮子类遇到他们时,他们不得不放弃,袖手旁观和等待“老板”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开,意思是惹不起,避之不及。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6滚地金龙,《滚地金龙》演出时,两个人钻进“龙被套”,一个跳龙头,一个跳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开幕式、绕洞打闹、泳池游泳、伸筋洗鳞、蹲雷、迎雷起舞、腾云驾雾、最后回礼。表演中,被模仿的舞龙飞舞,在水中溅起水花,打坐醒来。伴随着雄壮明亮的海陆丰正字戏“牌子大锣大鼓”,大唢呐根据不同的表演情节,奏出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山坡羊、八板等顶调。这种舞蹈的基本特点是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蹈片段精彩,技巧好。陆丰滚地金龙主要分布在新安镇清塘村、安云村,海陆丰区南溪村、丁滩村、安塘村、安波村、慈溪(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深山村、潭溪镇深沟村、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海丰县恭平镇人称“三才”(天、地、人)的麒麟狮象舞,是恭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着恭平各社区、各民族、姓氏团结、包容、和谐共处的社会文化,故被誉为吉祥、团结的舞蹈,主要在春节和喜庆节日时表演;公平麒麟舞狮是海陆丰“舞狮”中的一朵奇葩,象征着包容与和谐,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独角兽舞狮锣鼓队演奏的音乐很合拍,舞狮队员高超的舞技堪称公允。在海陆丰一带,只有公平跳“独角兽舞狮”,所以在海陆丰很有名。
8.五色舞狮灯。陆丰碣石建于明初,碣石建有钱伟岙炮台。是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海防军事重镇,驻军由朝廷统一在全国各地。相传碣石卫城的“五色舞狮”在明代洪武时期就已存在,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民间娱乐节目之一。气势磅礴的“五色狮灯舞”既调和了外来舞狮的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地方民俗的传统舞蹈。“五色舞狮灯”的制作方法是将竹片扎成骨架,用薄纸或卷布裱起来。狮子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部有放置蜡烛的装置,分为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移动。狮头和狮尾各配一根竹竿。五只狮子绘有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大安的“八兽舞”起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仪式,当时人们以“八兽”庆祝。因为“八兽”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所以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部分大型庆典都会有“八兽”。唐朝的遗风延续了一千多年,一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延续于宋、金、元、明。到了清朝,道教因为被认为是汉人的宗教而被打压。八仙是道教人物。唐朝有一个八仙的传说,但没有出现。直到宋代,八仙才初具规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兽”是指麒麟、狮子、大象、羊、青牛、虎、鹿、马等八种动物。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八仙”,六男两女八个孩子扮成八仙骑在八兽上表演,所以又叫“八仙骑八兽”、“八仙骑八兽”。按照各仙女座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下:第一,韩仲骑麒麟,第二,骑狮子,第三,韩湘子骑羊,第四,曹国九骑青牛,第五,李铁骑虎,第六,张骑骏马,第七,何仙姑骑,第八,骑蓝色象。
10,歌舞,即英雄的歌舞,而英雄指的是梁山伯的108位英雄。在智劫出身的阶级中,他乔装打扮,混进名邸,表现了正义、机智、勇敢、进取的精神,表现了梁山伯笔下英雄的豪气。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的传统民间节目,历史悠久。据说清朝光绪年间,甲子一带的人从福建活动中引入英文歌曲庆祝一场盛大的庙会,因为歌舞有古装;雄壮动人的武术深受群众欣赏和喜爱。所以一年一度的活动代代相传,乐此不疲。它们流传了300多年,成为一种独特的歌舞。2011甲子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240年历史。当时著名的博美商人林广深在苏州从事红糖批发生意时,恰逢当地节日,举行文艺游行。然后请了当地的艺术家当老师,买回了八套浮色道具,聘请了知名艺术家在博美教授指导浮色艺术的创作和化妆技巧。此后,博美飘色在春节、元宵节、三月二十三日等传统节日举行飘色表演,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
陆丰博美浮色的表现特征可分为顶堆和底堆两部分。每幅彩画高450 cm-500 cm,均以一张长250 cm、宽120 cm、高80 cm的风景床为小舞台。站在桌子上的图形叫“屏”,也叫底桩,历史英雄从天而降的图形叫“浮”,也叫顶桩。两者由一根特殊锻造的不同规格和形状的钢筋制成,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显示浮色的特点,突出历史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博美只有五种浮色。以前每一个浮色都需要八个人抬着巡航。现在,它只需要四个人推着板轮就可以出去巡游了。飘色必须严格挑选8-18岁的男女生作为演员,每个飘色需要3-5人。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打击乐。南塘吹乐,以南塘清兴班为代表,是广东省的音乐之一。以唢呐、唢呐“吹歌”为主,辅以锣、鼓、钹等打击乐,有时辅以弦乐演奏,穿插头、手、腿持瓷碗进行高难度的单吹或单双吹。2006年7月,代表广东队赴河北北戴河参加第七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并在全国吹歌展中获得“特别优秀奖”、“吹歌之王”等荣誉称号。
13,湖东旱船,又名“山龙船”。是临海的湖东人,习惯每年端午节在水上赛龙舟,模仿水上赛龙舟,象征性地在陆地划龙舟。传说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镇上的人创办。自清代以来,它一直在节日和庆典中举行。20米长,30到46人表演,演员在船上站成两排。表演时,用带子系住船,用脚步而不是小船来驱动龙舟前进。在船上锣鼓和指挥人员的指挥下,径向挑夫做出有节奏的划桨动作,集体操作划桨,领队和舵尾也做出相应的配合动作。观者如行舟于水,场面热烈,构成了一幅争顶夺冠的动人画卷,不亚于港内小溪上赛龙舟的场面。尤其是径向选手随着响亮的哨声唱出优美的渔歌时,更是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渔歌有对唱,也有合唱。具有地方特色的龙舟是当地人最喜欢的表演之一。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紫竹看道乐。陆丰河西紫竹寺的道教音乐历史悠久。远在晋代,道士鲁迅等起义失败,一部分流散在海陆丰,分散在沿海港口和岛屿,史称“陆亭”。从此海陆丰有了道教,有了道士,有了道观,有了道乐。紫竹的概念起源于宋代甲子门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迁至陆丰县东海角菜园子,称为“觉生堂”。它的原址一直保存到今天。乾隆年间,迁至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丰山,将“觉圣堂”改为“紫竹寺”,俗称“湖口寺”。
紫竹关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前厅供奉“王灵官”。中殿“玉帝”周围是吕春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天官、地方官、水官和南陈北斗。属于全真教龙门派。紫竹道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道士早晚课念的礼乐;一个是上帝生日仪式的音乐。它的唱腔音乐都是照着经书来的,代代相传。字没变,唱腔曲折。所以俗话说“聪明的玩家,愚蠢的老师”。据说它保持传统,不知变化。但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难能可贵的。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金钱鼓舞,也叫“踩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两个或四个角色演唱,现在很多人编一个集体舞。演员是儿童艺妓,男女搭配;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绿色的男女。戴着帽子,拿着舞具和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式,穿插人物和情节。流传至今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佩行遇云英》。这些故事本身要么来自唐朝的传说,要么来自宋元的故事,它们的形式是古老的。演出时,有人声,有伴奏。助词“罗丽玄”是一个古老的梵天。伴奏音乐有柳青娘、双青、钱谷玮(弦乐)等。柳青娘是古代的“排子曲”。《千古传》独树一帜,音乐语言可谓独树一帜。有两套舞蹈动作。一套属于钱鼓的舞蹈动作,如敲鼓、摇鼓、摇鼓、甩鼓、接鼓等。一套戏曲动作,属于骑马、复马、望塔、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系列故事。两套动作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向传统戏曲过渡的绝妙范例。
16,叶鬼节,三年一次,海丰桃河镇洋浦十三村各村派团巡游,两班社戏争奖。在此期间,开展了以下活动:
迎神为神开光,下午去拜神,画龙点睛仪式,巡游风景,抢宝山(晚上请鬼吃包,让鬼打扮,凌晨开村民抢宝山)。而是派发《平安报》《华偶像》等节目。
17,西门龙舟赛在5月9日举行,端午节后四天举行,因为当天海上最活跃,天气晴朗。整个西门镇都挤满了人,家家户户都邀请亲戚朋友来观看。201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