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的历史

佛陀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他有着辉煌伟大的一生。佛陀29岁出家,是因为厌倦了离开人世,苦行六年,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后来他传教40余年,80岁时显涅槃而死。关于佛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对花微笑》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讲经时,大梵天王献给佛陀一朵极其珍贵美丽的金色梵天花。那时候,佛陀正捧着这朵小花,庄严肃穆,却又沉默不语,嘴角挂着温柔的微笑。众弟子看着佛手上的金色梵花,却无法深入理解。突然,弟子中一个叫摩诃卡亚的老和尚,突然大释然地笑了起来。

佛陀见此,对大乘说:“我有正眼,涅槃妙心,精微修行,无文字,无外教,托大乘。”佛陀的大意是:我有佛法的本质,我不以言语宣扬。以后可以多问问摩诃迦叶。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话,都沸腾了。

摩诃迦耶因为悟出了佛陀“花与笑”的本质,所以得到了佛陀的高度认可。相传佛陀将自己的钵盂传给了摩诃迦耶,这就是著名的“衣钵真人真事”的故事。后来的禅宗来源于“对花微笑”,摩诃迦叶自然成为禅宗的“西天始祖”。

佛陀的“对花微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美丽到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传说。事实上,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那么,佛陀所说的“花与笑”是什么意思呢?

禅宗一开始是不写文字的,这是佛陀在灵鹫山上“对花微笑”时定下的教规。禅宗一直有四句箴言:“外不传道,内不立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的禅宗是由禅宗二十八祖达摩传入,传到二祖惠科,最后传到六祖慧能。中国的禅宗一开始没有文字,后来有了文字。

佛陀的“对花微笑”旨在强调佛陀是禅。禅在于见性,不为文字的表象所惑。所以,最好的传禅方式是“心连心”;当心智开悟,就成了佛。心迷了,就永远不会开悟。当佛陀“对花微笑”时,只有摩诃迦叶真正明白了他的真意,于是佛陀向摩诃迦叶传禅。

《禅宗七祖谈禅》中有这样一句诗:“达摩克利斯来而不言,全凭心。要在纸上寻佛,笔尖蘸洞庭湖。”可以说,佛祖的“花开花落,笑靥如花”的真谛就此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