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水系

澧水是澧水九大河流之一,也是澧水的第二大支流。因中上游地处高山峡谷,河床多岩石组成,漏石隔沙,水流清澈长波,故名“水水”。沁水河沿岸铁矿众多,土家语“铁”字发音为“中”(殷偕),可译为铁河,故又俗称铁水河。明史称田萍河。

有三个水源:南、中、北。北源来自湖北省五峰县南翔日平农场北部的天心桥,向东南流入本县壶瓶山镇雷大岩,称为北溪河(又称白溪河)。北溪河向西南流入支流颜佳河,然后在马江大桥汇入江平河。北溪河流量38.1km,流域面积204km2。整个流域位于胡平山镇平和管理区。中原发源于胡平镇江平和管理区泉坪村西的高家街,古称高桥河。南苑分南支和北支。钱明河是南方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南北镇北排崖北麓,先后与几条干涸已久的溪流汇合。只有一个出口断面有较深的地下水补给,常年不断,经过石湾,在两河口汇入金家河,流量10公里。北支叫后河,总流量21km。发源于鹤峰牛男鼻孔,在镇江平和管理区泉坪村西的顶坪山南麓,胡平山,曾家湾以北,向西南流入湖北,再向东南流向下东坪西南进入天坑,潜入地下成为银河河,形成一条断头的“盲谷”。水潜入地下约2公里,然后重新进入。金家河向北拐,流向石楠山,在那里与青家河汇合,被称为失妻河。失落的妻子河继续向北流向铁瑞安桥附近,然后与涞水的源头高桥河汇合,向东流出龙洞峡,流入江平谷地。

三个源头中,龙门,后河的南源,产生的水量最大,所以是水源地的主要河流。

这三个水源在龙洞附近的马江桥汇合后被称为江平河。

江平河畔的江平河村,四周高山环绕,中间平坦,地形如圆柱体。江平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动,原名岗平河,后演变为江平河。江平河地区出产玉米、茶叶和木材,有泥(沙)和大(金竹)公路过境。该村西北谷建有装机容量为250千瓦的马江电站,谷口建有横跨澧水的江平河大桥。该村原为江平河公社驻地,后并入壶瓶山镇。江平河东流到龙池口,汇入龙池河,才叫做涞水。

从龙门洞到石板滩、金家河、江平河,全长22公里,总落差750米,河流平均比降3.5%。

沁水向东南蜿蜒,沿途有65,438+046条支流(含沁水),包括狮子溪、法仁溪、黄虎岗河、石家河、皇甫溪、马纳溪、干沟、竹溪河、上溪河、小河、黄水、咸阳河、南溪,经过壶瓶山镇。整个盆地平均长95公里,宽37公里。

全县习水流量153.7公里,流域面积2698.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干流坡度1.48‰,总落差1.400余米。流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渐低,支流多为西北向东南的树枝状。水系密度大致为0.17 km/km2(仅统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2条,其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0%。较大的支流有黄湖港河、时嘉河、竹溪河、上溪河和咸阳河,其中咸阳河是澧水最大的支流。

上游是从沁水河源到索街。上游峰峦叠嶂,山青水秀,山谷幽深,山如鳞。它是城北的一个景点,明清时田萍站就在它的南岸。山的高度都在800到2000米之间。今天从张家渡到河源龙门洞出口,河道不到百米宽,峡谷很深,一路上很少有山头。山顶切割,岩壁陡峭,坡度70~80度。

索街至元公渡为中游。中游山峦起伏,山谷纵横,盆地交错。从东青树到莫岗关有10多公里的峡谷,河宽只有150米。莫岗关以下地势越来越低,高度在500 ~ 1000m之间。

袁公渡到于家河口是下游。元公渡至皂市下游20多公里,有三条长约3-5公里的峡谷,河宽约150米,两侧相对山高500-800米。山峦起伏,顶部圆润,峡谷多为石灰岩地貌。河道曲折险要,滩滩相连,称为“十里长滩”或“十里长滩”。皂市以下趋于平坦,海拔不到500米。一路上都是田园风光,橘林垂柳,醉人的山村,不断把诗情画意送到你的眼前。

沁水河上下游略弯,中游从泥沙到野香庙曲折。溢出的区域是莫岗关附近的三角洲和樟树亭的漩涡。洪水期间,溢流宽度约为1 km。

因为水穿山越谷,河道弯曲,坡陡,山石纵横,滩急流急。沿途有青石滩、十二滩、第一杯酒、第二杯酒、第三杯酒等130多个险滩。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层从源头到入海口由老到新分布,地貌多样。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河流切割到源头,形成峡谷台地。剥蚀下来的物质随水在河流两岸的山之间搬运,形成盆地,呈莲蓬状相连。从上到下依次为墨香坪、盐池坪、邓家坪、仙阳坪、南溪坪等河谷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农耕区,也是石门的“沃土”。

沁水盆地属于临湖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湘西温和少雨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气候温和、水热同季、春季气温低、夏秋干旱频繁、日照短、霜冻期长、降水变率大、暴雨、径流变化广、洪涝频繁等特点。近期流域水旱灾害由零星变为频繁,破坏力强,波及面广。

习水为常年性河流,年平均流量112 m3/s,年径流量3190万m3。水从西北山向东南丘陵奔流而下,落差巨大,水力资源丰富。目前正在实现水和水的梯级开发。目前全流域共有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2441.4 kW。1中型水电站(三江口水电站);有56个灌溉站和液压泵站,灌溉了365,438+0,000多亩农田。上游有杨御、大鲵、水獭等特产。沿海集镇众多,商业市场活跃,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旧石器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遗址,最近在沁水张家渡附近的岩壁上发现了悬棺。

习水是古代石门的交通要道,曾是石门西北的树木、桐油等山货土特产的主要出口通道。从泥(今壶瓶山镇)起航,经黄虎岗、水南渡、索街、莫岗关、元公渡、皂市、新关、三江口进入澧水,总航程165km。在洪水期间,重量在30吨以下的木帆船可以到达泥沙,释放到石门、金石、汉口。1966因纸坊滩(防洪滩)大坝施工、电站建设,上游航道中断,但未修建船闸。同年开始发展机帆船,在县城新街口建石门磷肥厂。1971年组织磷矿运输会议,青官渡磷矿由石门至青官渡公路运至莫岗隘磷矿码头,再以水运方式运至工厂,年均运输量65438+万吨以上,为水运最繁荣时期。1985年,三江口筑坝、电站建成,公路网形成后,刘彘铁路通车,大宗货物已弃水上岸,但航道完全废弃。目前水上公路桥有新关、磨市、盐池、索界、张家渡、泥、龙池、江平等8座。它在沟通西北山区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沁水下游在建大型水利枢纽皂市水库后,沁水上游水位上涨,干流至盐池乡珠宝街140米高程以下区域被淹没。当时的沁水河水时而深,湖面时而宽,给人们呈现出高峡湖湾的美景。乘坐游轮沿途欣赏,会让你身心愉悦。

涞水千年流淌,文化底蕴丰厚。过去陆地不通,水是重要的水路,船夫们在水上航行的工作中产生和发展了水喇叭。沁水号子主要产于石门和慈利。因为石门的沁水和慈利的沁水滩都有很多风险,所以船工们需要协调行动,否则就会遭遇海难遇难。水里的歌很多,高音调,平水,情歌,民谣。有很多歌都是即兴叫出来的。

从清末到解放初,每年的端午节和六月六,远近闻名的澧水阳泉段举行的龙舟赛,吸引了附近几十个村子的人前来观看,两岸人山人海。至今亲眼见过的老人还在说!

沁水流域是一个革命老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贺龙、任、、萧克、周逸群等领导红军在这里战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