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历史
越族分支众多,历史上称为“百越”。其中,伊稀和落月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二十三年(前214),设桂林郡、项峻郡。南宁归桂林县管辖。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以南宁为辖地。[1]
西汉建立后。实行州县制。西汉丁原六年(110年前)。汉武帝派富博将军吕伯德领兵平定赵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镇、日南、新二、朱雅等九郡,南宁隶属玉林郡领导郡管辖。
三国时期,南宁属吴国管辖。武县改称临浦县。又从胶州换到了广州。就这样,南宁隶属于广州玉林县临浦县,一直延续到西晋。[1]
东晋金元帝大兴元年(318)。从榆林县开始,金星县分为四个县,包括金星。南宁是金星县,广州金星县,金星县就在金星县,也就是现在的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县级和县级行政公署。它是南宁建制的开始(一个是隋)
南宁全景
皇帝在位14年,为公元594年,另一年为西晋太康284、285年,下同)。[1]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朝相继更替,南宁所属郡县与东晋相同。隋朝统一南北朝后,开十八年(598年),金星县改为宣化县,南宁归宣化县管辖,属玉林县管辖。[1]
唐武德四年(620),在宣化县设南锦州,统领宣化县,郡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分出宣化、金星五郡,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南金州改为,外治在南宁,这就是南宁简称“永”的由来。永辉(650 ~ 655)后,广州、贵州(今桂林)、永州(今南宁)、容州(今容县)、安南任岭南五使,与广州刺史同驻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兰宁县。甘源元年(758),兰宁县改名为永州。咸通三年(862),岭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岭南东路,位于广州;岭南西路,治所设在永州(今南宁)。原来是一个有三管的地方,分别是雍关(辖雍、衡、桂、宾四州)、荣关(今荣县)、桂关(今桂林)。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南宁在唐朝的时候成为了一个省级辖区。[1]
五代十国时期,南宁为南汉之地,仍属邕国,归楚。[1]
南宁枢纽
宋朝统一全国后,永州归广南西路管辖,宣化、婺源等七县归其管辖,南宁仍由永州、宣化两县管辖。[1]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由永州改为永州道,现南宁为道总,下辖宣化、婺源两县,主管两河溪流。泰定元年(1324),是为了庆祝边疆,寓意南疆平安,改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1]
明洪武二年(1376),南宁路改为南宁府,现南宁为府衙。它隶属于广西公安部。[1]
清代广西改为广西省,省会就是现在的桂林。此时的南宁府属于左江道,是广西省的一个分支,所辖各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不仅由南宁市政府管辖,还有左江路和宣化县。[1]
9月(1911),南宁宣布独立。民国元年(1912),宣化县废弃,直属广西军政府,以南宁总督为主任,后改称广西省政府。三迁省:第一迁省:1912、广西首府由桂林迁至南宁。第二次迁省:1936广西首府从南宁迁回桂林。第三迁省内:1950。1958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31 (1943)年4月,原第八区、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市分为兴宁、潭西、潭南、林德、潭北、模范、宁武七个镇(由原10镇合并而成)。[1]
1949 65438+2月4日,南宁解放,南宁市及其附近16个自然村划出永宁县。广西省直辖市南宁成立。1950 65438+10月2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开放;2月初,南宁郊区扩展到21个自然村,成立郊区工委(辖3个区)。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首府南宁。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宣告成立。1965年,国务院决定将侗族改为壮族。[1]
1958 -2002.作为自治区首府,南宁和南宁(特区)并存。[1]
2002年2月23日65438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市设立地级崇左市,下辖南宁市南部的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五县。原南宁地区的永宁、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