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来凤县。

我的家乡,来凤县。

来凤因凤凰飞天的传说而得名,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远在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南接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接本省宣恩、咸丰两县,素有湖北“西大门”之称。陆域跨度东径109 00'-109 27 ',北纬29 06'-29 40 ',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辖祥丰镇、绿水镇、水漫镇、百福寺镇、大河镇、九思乡、三湖乡、革勒车乡五个乡镇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四个社区185个村,土地面积1339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

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来凤县~ ~ ~ ~ ~ ~ ~ ~文章转载来凤网来凤是一个土家族、苗族、瑶族、汉族等17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县。全县总人口30多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1.2%。土家族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自称“比兹卡”。是古巴人后裔,历史悠久。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接受中国文化较早,没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早期开化的少数民族。

来凤县域东西扁圆形,南北狭长,近似阔叶状。雾灵山残存的矿脉分为南北两支,横贯全县,酉水河穿过大部分县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山,东南为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米,最低海拔339米,平均海拔680米。县城海拔458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78%,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87%。来凤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5438±0.400毫米,日照65438±0.400小时,平均气温65438±0.5.8℃,无霜期256天,气压65438±0.6毫巴,相对湿度865438±0%。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并举的特点。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许多土特产名扬天下。耕地粮油丰富,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被誉为“全国第一”,柑橘、桃、李、核桃、栗子等干鲜果品在边境地区很有名气。云贵烟叶醇香四溢,“凤头姜”、大头菜、凤娇、大白菜、皮蛋、竹制品畅销省内外。水牛、鸭、黑猪是湖北省的优良品种。境内有25条河流,长度为487。5公里,水能储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有原煤、铁、铅锌矿、紫泥、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粘土探明储量10多万吨,重晶石以其数量大、质量高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发展前景巨大。

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来凤县~ ~ ~ ~ ~ ~ ~ ~ ~文章转载来凤。来凤山水与武陵神韵交融,自然风光独特优美,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仙佛寺上临绝壁,下临深潭,风景秀丽。莫言雕刻的咸康大佛为江南极品,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银滩景区如镜,群峰壮观,景色优美。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被巨大的浮洞——毛洞和埋葬着土家族先民的仙洞惊艳。在酉水漂流,一天可以游遍三省市的边境地区,既能领略酉水河的阳刚之美,又能领略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情。夏新库区的汤口库区、高峡平湖,风景万千;香峰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桂茂山、胡家坪林场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大方,热情好客,民俗风情如酒般浓郁。这里最流行的是被称为东方“迪厅”的摇摆舞,还有一个被称为“中华第一厅”的波浪厅。还有龙灯、肉响、哭嫁歌、绕棺戏、八宝共舞等。,使人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特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合了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来凤一直是三省(市)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湖之肘,云贵之咽喉”之称,享有“小南京”的美誉。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到200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64万元,年均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5.59亿元,年均增长4.0%;第二产业29930万元,年均增长21.0%;第三产业49865438+万元,年均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89亿元,年均增长28.5%。财政收入达到16368万元,年均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4亿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万元,年均增长6.6%。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来凤县~ ~ ~ ~ ~ ~ ~ ~文章转载来凤。com的惠农政策已经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均按时足额到位,2004-2006年三年累计到位7036万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优质畜牧业、道地药材、特色蔬菜、水果、烟叶、茶叶六大特色基地面积654.38±0.75万亩,比2003年底增加7.5万亩。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13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46.0%,比2003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63.7%。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农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7家企业的19个品种获得了质量认证、产品冠标和质量体系建设相关的准入证。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取消所有农业税;依法顺利完成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乡镇综合改革如期完成,乡镇机构“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乡道路全部涂黑;打通县域经济循环路和出口路3 * * * 4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59.8公里,82个村实现通村路黑化(硬化);顺利完成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和电信“村村通”工程;三年建成沼气池25810个,“三改”配套率达到40.0%;加固水库20座,整治河道80公里;新建1414水窖,完成98个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农村16300人的饮水问题;完成退耕还林2.3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56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42个村达到预期目标;易地扶贫搬迁942户;“千户帮”解决3000多户农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就医、子女上学等困难;白羊坡、周家湾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马家园村“百镇千村工程”进展顺利。

工业体制改革开局良好。面临卷烟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家乡来凤县的巨大压力~ ~ ~ ~ ~ ~ ~文章转载自来凤。全县坚定信心,狠抓卷烟替代产业建设,初步形成了能源、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2004-200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5家;新增工业项目21个,竣工17个,在建4个;实施了35个技术改造项目。为解决工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县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2万元;同时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共为29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4115万元。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已有8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5家企业正在进行施工设计,3家企业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06年底,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将分别达到5.35亿元和2.323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加36543.8+0908万元和9846万元(不含烟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50万元,比2003年增加8076万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任务基本完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私营经济9070户,从业人员21800人,比2003年分别增加1334户和5300人;私营企业185家,从业人员7100人,比2003年增加72户,从业人员4000人。预计到2006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将达到5.822亿元,是2003年的2.3倍,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2.9%,比2003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2004-2006年三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022万元,是过去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4倍,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重点。三年实施重点项目172个(续建21和新开工151),完成项目104个,总投资10014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40%。重点项目投资中,以能源、医药行业为主的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投资达到58065438+20万元,占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57.9%,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三年新签投资项目52个,开工建设47个,竣工投产32个;新签续建项目累计实际到位资金71982万元。外贸出口累计创汇200万美元,利用外资26.9万美元。七家企业相继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坚持先规划。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执法中队,规划工作体系初步理顺;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介绍了我的家乡来凤县~ ~ ~ ~ ~ ~ ~ ~ ~ ~文章转载来凤网,7个乡镇的规划和12个中心村的规划;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0%,比2003年提高28个百分点;加强规划执法,规划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努力推进城市建设。按照“控北扩南”的建设规划,围绕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2004-2006年,开工城建项目119个,竣工101个,在建18个,是一个“一带两城三组团”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1平方米,达到22.23平方米。乡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7个乡镇街道硬化完成,百福寺镇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大河镇新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集中整治城市交通秩序和14主要路段;成功取缔城市客运三轮车;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清理取缔城镇、公路沿线“挖山填水毁绿”采矿活动。建立和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逐步规范土地市场。

财政收入质量有所提高。预计到2006年底,财政收入将达到16368万元,比2003年增加2550万元,年均增长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31万元,比2003年增加960万元,年均增长6.4%;工商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5.4%,比2003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保证工资、运营和法定开支的同时,集中资金推动发展。2004年至2006年,用于支持工业、农业、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达23995万元;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农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金融改革全面深化。县乡行政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率达到100%;政府采购目录数量达到91,比介绍我家乡来凤县的200多了22个~ ~ ~ ~ ~ ~ ~ ~ ~ Laifeng.com三年转载文章,三年采购资金达到7090万元,节约率10.0%。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公开和政务公开得以实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预计到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8%;各项贷款余额9.5亿元,年均增长5.5%。金融不良贷款占比25.0%,比2003年末下降27.5个百分点。我县连续三年获得全州“A级信用县”称号,2006年获得“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称号。

突出服务农村和企业两个重点,科技与经济结合日益紧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5%和45.0%。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投入使用;“九五”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回升,高中扩招成效明显,职业教育取得新发展,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0.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4-2006年三年新增初高中教师157人(含青年志愿者和教师80人);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955万元。完成防监分离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控制网络建设。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健康发展,改造和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成功举办第二十届州高级运动会,参加第五届全运会和省人运会取得好成绩;仙佛寺石窟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戏《西兰卡普》获省楚天文华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广播电视信号“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为8.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我县连续第四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统计、移民、环保、气象、邮政、电信、双拥、兵役、老龄、史志、档案、妇女儿童、宗教、残联、老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来凤县~ ~ ~ ~ ~ ~ ~ ~ ~ ~ ~文章转载来凤。公司的劳动保障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2004年至2006年,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8561人次,各项保费征缴到7238万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到6887.9万元,初步建立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培训3726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054人次;城镇新增就业9769人,其中下岗职工3705人,困难人员1.928人。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市低保实行动态管理,3685户* * *其中5982人,三年发放低保11842000元;“复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或改建福利院2.9万平方米,安排五保户供养资金374.9万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5.0%。该社定期对3911户* * *共计6886人进行定量帮扶,帮扶资金213.3万元;对716名城乡贫困人口进行了大病医疗救助,救助资金1.06万元;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404万元。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县乡治安防控网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实现连续三年命案破案目标,荣获“平安县市”称号。“四五”顺利通过验收,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显著。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理顺信访秩序,强化信访责任,逐步消化信访积案。突出煤矿、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控、专项整治、隐患整改和部门联合执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来凤,一个凤凰痴迷的地方,一个好客的民族,一个开放文明的边城,一片开发投资的热土!五华天宝,边城贸易连接四海;人杰地灵,金凤翱翔五洲。把你的聪明才智、资金、项目放在这里,你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