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像秦一样统一中国吗?
汉朝统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汉朝的中国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帝国,疆域比秦朝大。
下面为你整理一部分汉代的资料。看到完整的信息就去附件。
一个真实详细的汉朝
第一,建国
高祖携剑入咸阳,赤日炎炎升扶桑;光武帝隆兴成统,太阳飞上天心。
—《三国演义》的最后一首诗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朝建立。
刘邦即位六年后,回到家乡沛县,与同乡狂欢。酒酣耳热之际,高祖唱起了自己的即兴之歌:“风起云飞,织女归海故乡,勇者守四方!”这是著名的风歌。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高祖《大风》这首歌虽以二十三字结尾,但其志慷慨,规模宏大,距今已快四百年了。”有胜利者的豪气,也有开国君主的自满。在踌躇满志的同时,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焦虑。是的,当他环顾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时,眼神一定是担忧的。
当时民生凋敝,一切都是废墟。战国经过几百年的血战,接着是秦朝的残暴统治,接着是秦末的大规模战争,70战,40战。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第一难在陈涉;虐而灭秦,自项氏;拨乱反正惩恶扬善,平定大海,死练皇帝,成汉家。五年时间,先后换了三次顺序。自从人民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迫切需要被命令。”当时人口锐减,“大城市名字分散,户口也就十二三个”。财物耗尽,“民失功课而饥,凡有五千米之石,人相食,死者过半”,“天子不能有酒,必乘牛车”。
那时候的政治也是极度不稳定和危险的。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造反。七年,韩王信投降匈奴,带兵攻打太原。十年后,陈毅背叛王黄和满秋臣,自立为王。叛乱蔓延到整个华北。十一年三月,造反,同年七月,淮南布造反。十二年,与燕王卢绾。除了内忧,还有外患。《秦汉史》中,翦伯赞是这样描述的:“汉高祖夷平天下,统一中原,幸灾乐祸,高歌猛进的时候,周围的种族已经包围了中原文化区。.....在这些蛮族中,北方的匈奴是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种族。因为他们武装强大,靠近中原民族政权的中心。”刘邦率军平定韩王信叛乱时,被匈奴四十万精骑包围,人心惶惶。直到七天后,他才被证明无罪。
更糟糕的是,该政权缺乏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自古以来,君王都是天命所归,是英雄氏族首领的后代。大禹,夏王室的始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皇帝的孙子”,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于商朝始祖,齐帮助大禹治水,封于商朝。他的出身颇为奇特,“天命乘黑鸟,生而有商。”周也是如此。传说有一个叫姜媛的女子,踏着巨人的脚步,怀孕生子,诞生了周的始祖后稷,成为教百姓耕田的农业始祖。秦在哪里?《史记》记载:“秦为颛顼帝后裔,孙悦为女学生。女织,鸟落卵,女吞,生子。”路线同样非同寻常。
那么,汉高祖是什么?传说他出生时,他的母亲梦想见到上帝。他的外貌又长又漂亮,他的地方经常有一朵云。这是后来的附件。那时候用它征服世界太难了。而且,他的家世真的没什么好夸耀的。刘邦的父亲叫公刘,母亲叫刘伟,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他笔下的英雄大多出身卑微。萧何和曹参是县衙吏,是屠户,韩信是游民,樊哙、和都是杀狗、织薄衣、卖貘的,黥布和是贼,高祖只有自己设法做官。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在如此广阔的地区建立统一的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并没有成功的先例。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但是时间长了,亲戚之间的友谊和君臣的称号就难以为继了,最后走向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吃人。秦的郡县制,集权而残酷,导致二世亡,似乎不可行。秦朝灭亡的幽灵一直在长乐宫和未央宫游荡。
汉代以前,中国虽有夏、商、周三朝,但从来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正如张广智所说:“夏商周三代之间的关系,既是历代继承的关系,也是同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华北的情况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朝代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力量的消长。”到了战国时期,分散在中国大地上的数百个诸侯部落逐渐整合起来,形成了战国七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车,不同的法,不同的衣,不同的语,不同的字”。就文化而言,当时的华北,主要有齐鲁文化和三晋文化。钱穆先生曾指出:“东方齐鲁学者非常重视文化和历史,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整个社会。强调普通生活,而不是从国家富强的狭义出发。因此,他的思想常常寻求对整个社会的彻底改善。”“对三晋人来说,他们的目光和精神往往局限于一个国家,只立足于使自己的国家富强。总的来说,他的思想只是为了方便,目前倾向于功利。所以他们的论点倾向于权力和薄文化,强调现实,忽视历史。”
三晋是赵、魏、汉,著名的法家大多出自此。正是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充分发挥了三晋文化。秦人利欲熏心,严刑峻法,不求虚荣,一心务农,极富开拓精神,造就了高效的行政机器和骁勇善战的军队。齐东来却是一副不同的神色。政治上,齐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经济上采用管仲之术,以商促流通,以消费促生产。思想上,国家建立稷下学宫,允许百家争鸣。南方也有一个楚国,曾经骄傲地宣称“我是蛮夷”。楚国政治上与夷夏相混淆,文化上浪漫、瑰丽、热情,信鬼神庙,重视神巫,充满激情和想象,与中原大相径庭。
这些国家有实力、有魄力主宰世界。秦国就不用说了。齐国向来国力强盛,素有“东秦”之称。战国末期,齐国两个月就攻克了燕国,占领了燕都三年。后来又出兵灭宋,南伐楚淮北,西侵三晋,欲与石舟合并称帝。此时的齐国已经走上了武力统一天下的道路,距离秦始皇统一大海还不到70年。只是一个不小心的举动,就被燕国名将乐毅和其他五国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他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但他把他的家人关在门外。楚国是一个有一百万人口的大国。直到灭亡,楚国仍然出产最多的铜和铁。楚人有忠君报国的传统,对秦国恨之入骨。直到最后,楚国衰落,秦国用尽全国之力取之。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轨”,似乎有建立百年帝国的气氛。
而对于山东原有的六国来说,虽然能够收回土地和人民,却未能赢得民心,最后不得不用焚书坑儒的手段。六国遗民满怀仇恨,各怀兴国之梦。当陈胜和光武第一次反秦时,齐鲁的儒生们立即拿走了孔子的礼器,回到陈胜那里当大臣。孔子的后代孔贾也在陈胜当了医生,最终随他而死。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楚旗下的军队,终于攻入关中,实现了“楚虽三户,秦必亡”的预言。
中华民族各个有着深厚历史传统和鲜明文化特色、积怨很深的地域群体,能否在同一个政权下和平相处,甚至彼此认同,这绝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以上问题都在汉代得到了回答。这些回答非常成功,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汉代在经济上确立了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民生迅速恢复。文景之治后,“自武帝始七十年,国亡,除非水旱,民给其家足,皆足,而国库有余。”首都的钱多得教不过来。太仓的小米,沉香阴溢露,腐败不堪,不能食用。大街小巷有马,楼与楼之间有群。坐公交的就不集合了。“这可能只是对盛世的描述。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有学者估算,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粮食2000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486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640斤。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年间,中国的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口人均口粮数和全国人均粮食量仍徘徊在汉代达到的水平。
汉代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大融合。西汉都城长安继承了秦制,自然有秦文化的可取之处和法制精神。同时汉高祖出自楚地,擅长楚音、楚舞、楚衣、楚辞,老英雄多为楚人。楚文化北上,对汉代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包容的气度,崇武崇迟的习俗,夸张的汉赋,政治上一度流行的黄老之术,都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子。汉初叔孙通礼,陆贾献“新语”。后来汉武帝尊儒,山东的齐鲁之学就传遍了全国。汉代虽然还存在地域习俗的差异,但历史传统、文化传承、血缘基因的差异已经逐渐超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 *同心感和文化认同感。
到了汉朝,被中华文化浸润,生活在广袤土地上的人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延续至今。从此,这个民族自称为“汉”。
在汉代,中华民族刚刚经历了创造力的轴心时代。他就像一个小男孩,有着无限的好奇和自信。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积累了一切需要的智慧。同时,他也刚刚走出血与火冲刷的古代,保持着原有的野性与活力。如今四海统一,民生恢复,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民族终于摆脱了内战,对内求巩固,对外求扩张。中国的面貌从此永远改变了,亚洲的格局是其中之一,余波一直冲击着遥远的西方世界。就像高祖在《洪湖之歌》里唱的:“洪湖高飞,一飞千里。羽毛已经有了,而且绝对无处不在。”
后面的二三四五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