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五大调是以郯城码头为中心,活跃在整个鲁东南地区,甚至流传到鲁北广饶等地的一种民间调。因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故又称“马涌调”、“淮调”、“五大调”。其旋律委婉圆润,节奏平淡缓慢,歌词典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友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海孝传说》的起源是《汉书》。郯城木纺玩具郯城木纺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其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多以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为题材。它具有造型精美、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夸张传神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研究地方风土人情乃至中原地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的内容最初是基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欢的图案,也有成人视为吉祥如意的龙凤图案,具有童心、自然、人文之美,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足迹。郯城县木版年画郯城木版年画集中在胜利乡沙窝村,这里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伊河北岸。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到郯城县胜利乡沙窝村,正好年关将至,饥寒交迫,便脱下随身携带的木刻版画,印制年画以换取食物。没想到,这些具有渲染节日气氛功能的鲜艳夺目的年画,一投放市场就受到热烈欢迎。不仅生意兴隆,沙窝村的村民甚至还来拜师学艺。沙窝村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域特色,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将沙窝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刻年画专业村。在全盛时期,沙窝村曾有“家家户户染,家家户户画蓝”的繁荣景象,是苏北、鲁南最大的年画集散地。白柳是一种柳编工艺制品,人们俗称它为白柳条,也叫银条。白柳手工艺品的种植和生产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黄山、沙墩、庙山、高枫等乡镇。农民有种植白柳的习惯。其传统的柳编产品主要是编织簸箕、针线筐、箱子等农民的日常用品。柳树在当地生产,在当地加工,在当地销售。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从1972开始生产柳编工艺品。郯城县种植白柳条5万多亩,年产量近3000万斤,为农业创汇和进一步发展柳条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郯城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并于1999年3月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柳之乡”。糊状工艺制品

石膏像:水和石膏按照1: 1.8左右的比例稀释,然后倒入模具中,直到石膏打完。完全干燥后脱模成型的玩具。石膏制品主要产于尚钢镇浮桥村。

郯城方言

属于北方方言。据调查,这个县一般有三种口音。语音和词汇有明显区别,语法基本一致。郯城县政府所在地郯城镇是郯城老城的旧址,是郯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代表郯城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