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智往事简述
张广智早年称自己为“红薯人”。被称为地瓜人是因为公元1895年,大清帝国和日本在黄海和刘公岛海战中失利,被迫割台省岛给日本。从此,台湾省岛的居民成了“亚洲孤儿”。由于台湾省岛形似红薯,岛内2000-3000万汉族人常自称“红薯人”。但是张广智,一个红薯人,出生在北京。
在16岁之前,和他的父亲张我军一起生活在老北京。张广智的父亲张俊本是台湾台北县板桥乡一个贫穷佃农家庭的孩子。后来独自北上求学工作,先后在北师大、北大、中大等机构当老师。直到台湾光复后1946才回到台湾省老家。张我军是台湾省第一位白话诗人。张我军回到台湾省后,利用台湾省《人民报》介绍了的新文化运动和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对台湾省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2月28日,1925,1925,张军写了一本关于他与妻子曲折而始终不渝的爱情经历的新诗集,自费出版,成为台湾省岛内第一本白话新诗集。这本诗集的出版,恰逢日本殖民主义在台湾省实行严格的思想克制,推行“帝国文化”,禁止汉语传播和学习的时期。为了民族尊严,台湾省民不得不在各地成立诗社,打着聚会写诗的幌子,继续传递民族文化。但是,当年的诗都是古体、律诗、绝句。《乱都之恋》出版后,许多文人知道文言旧诗之外还有白话新诗,纷纷效仿,给包道的白话文运动和诗风解放带来了新鲜的涟漪。张我军还大胆宣称“台湾省籍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流”,指出台湾省籍文学与大陆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张我军被誉为“代表台湾省作家不畏强权的道德良知”
张广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能说一口标准优美的北京电影,一生对北京充满了留恋。在《地瓜侠的故事》中,张广智以悲凉怀旧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少年眼中的老北京:每天上学的时候,走到高高的城墙上,首都的风景一览无余;芝麻饼、麻花、炸油饼、酸苦豆汁、蒜香煎灌肠;繁忙的工厂,便宜的东西,一切。12岁的张广智,用一个大洋买了宋拓的《大唐诗序》,王羲之的字集...此外,是占领区人民的痛苦和反抗;作者的老师回校时用毛巾包了几个馒头,那是一个星期的食物——这位颇有名气的数学家最后躺在雪地里冻死了;早晨在西单和东安的市场上,可以买到隔一天一次的《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也可以买到用国产纸印刷的《论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等书刊。而作者小学时的一个女生,就是文化汉奸关逸仙的女儿,每天冒着风险,在冰冷的水中沿着护城河运送这些被禁的报刊。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小学和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张广智从师大附小走到师大附中,又从师大附中走到了高中。他特别自豪的是,师大附中是北京公认的最好的学校。从初一开始,他就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温京坤。1946年家人回台湾定居时,他舍不得离开师大附中,却因为生病和功课落后,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回台湾。在《地瓜的故事》中,张广智先生回京时深情地提到:“我们不能忘记师大附中的校歌:师大附中正气凛然,不可忘记真诚、爱心、勤奋、勇敢。你是神,愿人生如是。你是拥有无限真理的海洋。附中,阳光普照你的笑容,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可以说,正是这种古都文化的历史背景,孕育甚至影响了张广智的一生。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让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游历了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海外,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张广智从小学习好,在北京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家人回到台湾省,在台湾省著名的建国中学读高中。他出色的知识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受当时去大陆的一位颇具魅力的中文老师的影响,再加上在北京生活的背景,张广智身上有着那一代大陆青年身上可以看到的时代赋予的热情、理想和勇气。1949年4月6日,国民党秘密警察发动“四六事变”,镇压所谓台北教育出版社成员。大约20人被捕,张广智,最年轻也是唯一的高中生,被关在监狱一年。
张广智走出了监狱恐慌的阴影,他的精神受到了动摇,但他并不愤世嫉俗。坐了一年牢后,张广智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出来后,他对“人之所以为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来后,他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在家看了一些书。后来以同样的学历考入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的基本原因是想知道“人为什么是人”。
当然,张广智申请这个专业也深受两本书的影响。第一本书是他的父亲,台湾著名作家张翻译的《人类学通论》,书中讲述的人类进化史和石器时代对他影响很大。1948看了裴文中先生的《史前中国研究》。书中裴老师认为中国考古潜力无限,鼓励青年学生报考考古,这让张老师更加向往考古。当时考古专业极其冷门,但恰好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搬到了台北。有幸受到、董作斌、凌春生、芮益夫、石、高渠勋等考古界精英的教育。李记和其他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确实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4年,张广智从台大毕业,决定出国到美国深造。他希望成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生。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旧石器考古学家哈拉姆·莫维思,张广智跟随他掌握了欧洲传统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方法。另一位是考古学家戈登·威利,他提出了考古学中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张广智对聚落形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非常感兴趣,并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读研究生时,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为他后来的重要著作《中国古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聚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由威利指导,是将聚落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史前史的成果。
张广智的确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哈佛读研究生的时候,著名的莫维斯教授就观察到,这个亚裔学生总是坐在教室里一言不发,也不做任何笔记。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交了一份理论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答卷,教授才意识到班上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张广智得到了文化人类学大师罗克教授的称赞:“即将在我们系获得博士学位的张广智真了不起。这十年来,人类学博士在读的学生都不如他。他考博士口试的时候,教授问的问题他都回答的那么好,理论和事实他都能掌握的那么深刻和正确。不到半个小时,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再问了,就都起身和他握手祝贺。现在我们已经决定聘请他担任本系助教,等今年夏天博士论文交上来之后,我们就正式颁发聘书。”
从那以后,张广智变得出名了。16年在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977年回哈佛大学任教,并在北京大学担任兼职教授,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从1981到1984,他也是人类学系主任,从1985到1988,他也是哈佛东亚顾问委员会主席,是哈佛大学考古学哈德逊主席。他还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这两个机构都是百年来的第一批华人。
杰出的“桥梁建设者”
张广智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学术贡献丰硕。在阐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华文明的地位以及史前东南沿海文化与台湾省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颇有建树。
1986年,张广智提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形成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中国,一个有城市、有国家、有文字、有伟大艺术的新社会的出现,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贸易商业的腾飞,而是政治秩序导致的财富过度集中的结果。这条路是非西方世界文明进化的共同道路,比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大洋洲的文明,都是这条路的例子。因此,社会科学应根据体系完整、资料翔实的中国历史经验,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并应纠正当前世界史教科书中流行的香波本位主义观念。
张广智的研究使中国考古学突然脱离了中国史的范畴,置身于世界文化舞台和复杂的文化演变过程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张广智先生的研究不仅成为这种多元化色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块,而且对这种多元化起到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他的“互动圈”理论和“亚美巫术的底层理论”,以及他介绍和倡导的聚落考古学,不仅成为一家之言,也成为当代中国考古学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张广智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桥梁建设者”。他把中国考古学的成就介绍给西方,把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带到中国,为中西考古学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之前,中国考古学几乎不被西方学术界所承认,而张先生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第一人。李润泉先生在《张广智教授的学术成就》一文中提到:“在西方世界,近40年来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考古学的代名词。.....我曾经听中国的一些学者说过,张广智最大的成就是把中国考古的最新发现及时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1972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改善。1975年,张广智参加了美国古人类学家代表团,在离开北京近30年后首次访问北京。当时在国内接触考古界同行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随后1977年回国探亲,1978年随汉史研究代表团访华。然而,中国的政治形势逐渐好转,张广智利用各种资金邀请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一开始是短期交流,后来是长期停留。起初,这个机会仅限于资深学者。80年代中期以后,年轻的考古学家也去哈佛做访问学者。张广智不知疲倦地扮演着东道主的角色,组织了无数的演讲、圆桌讨论、学术沙龙和宴会。自1980以来,张广智也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到哈佛攻读学位。他的一些学生在进入哈佛之前也在中国接受了考古培训。20世纪80年代,他组织了两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1982夏威夷檀香山商业文明国际会议和1986弗吉尼亚古代中国与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当时根本不允许外国学者参加中国大陆的考古学术会议,台湾省学者也禁止来大陆,大陆学者更不可能到台湾省访问。这两次会议为今后两岸学者的频繁交流开了一个好的先例。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张广智经常访问中国,有时一年几次。他对世界各地的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张广智最大的梦想是在中国大陆发掘,他为此付出了努力,甚至获得了基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中国古代考古学》是张广智先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到目前为止,该书已经出版了四版,用英美民众熟悉的语言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考古学,向西方世界传递最新研究成果。它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和古代史的教科书,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考古学》、《商文明》等书籍成为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圣经”,至今无人替代。它们被誉为美国人类学意识地图上“古代中国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能放置”的中国考古学典范分析。
张广智先生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他在世界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创办了中国考古学专业,使哈佛大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中心。这是他一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病重后非常担心的事情。这样的担忧不仅关系到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也关系到中国古代的整体研究。张先生也是台湾省考古学的创始人,为台湾省史前考古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65438年至0994年,经过多方努力,促成台湾省历史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并担任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他主持的“台湾省史前研究项目”和“浊流项目”是两个影响深远的田野考古项目,对台湾省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广智先生一生培养了许多人才,也影响了许多学者的学术道路。、许、、、李陵等学者都对王先生勤奋严谨的治学风格、谦和有礼的待人接物态度以及外冷内热、志存高远的气质和人格印象深刻。张先生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组织能力上,都表现出了无穷的动力,感染和激励了很多学者。
1996亚洲研究学会授予张广智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他在获奖感言中写道:“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张广智教授为中国和东南亚考古学的进步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杰出的领导才能和贡献。张广智教授几乎独立承担了培养三代考古学研究生的重任。这些学生目前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的重要大学担任教席...亚洲研究学会特此授予张广智教授最高学术荣誉: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学会主席和会员,以及今天出席颁奖仪式的各位,宣布张教授是我们学会最杰出和最有成就的会员。”
在他的成就和名声背后,张广智先生常年遭受帕金森病之苦。虽然从65438年到0997年做了脑胚胎移植,但身体并没有好转。但他默默忍受痛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争取时间,依然活跃在学术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 1 3、张广智先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因帕金森病去世,享年70岁。
然而,正如余英时先生在缅怀张广智先生时所说:“他是一座没有喷发的火山,但他的光和热却永远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