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给教师的建议”的思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关于提高教师技能和师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对《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供大家学习参考。

看完《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1)我是一个读者。我读了很多书,但我爱读历史书和散文。我从来不敢丢专业书。虽然它们中的许多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但一旦我拿起它们,就很难放下它们。读书改变了我心灵的宽度和对世界理解的深度。它让我变得自信和成熟。但即便如此,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是令人震惊的。原来老师可以这样,书也可以这样教!

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感触。在这里,我只就他的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抽象的学生”,谈一谈我的粗浅体会。就算我借此机会分享给你,也更吸引人。希望能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精彩的东西。

以人为本“请记住,不能有抽象的学生”是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苏霍姆林斯基把它作为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我想这一定有他的深意。苏霍姆林斯基把对人——身份(即学生)的关注放在第一位,指导并要求我们如何善待每一个学生。他认为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源于阅读,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老师说的那样,“我为这门课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我一生都在为每一节课备课。而这个题目的直接备考,或者说现场备考,只用了15分钟左右。“看了这个,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特级教师上课可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让那个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但尽管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却常常感觉语言贫乏,上课缺乏感染力。真的是“书用了,就少恨了”。原来这是因为你不用一辈子备课,也不用上课前花几个小时,结果不一样。

这些建议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更加精通课堂实践。我也发现这本书讲的最多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教给我们一种正能量,一种动力。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引用的真实案例,基本上让我坐对了位置,从根本上找到了原因。

我们应该用心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而不是别人的阅读经验。我们可以慢慢阅读,通过仔细咀嚼来理解一些东西;也可以结合实践反复阅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建议,从实践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想法;我也可以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多看看其他的书,从对比中得到更多有趣的东西。像李镇西、薛俨和郑杰一样,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他们感受到了,从中学到了,有所成就,写下了一些东西!当然,别人的想法可以和我们产生共鸣,但永远代替不了我们的想法。不然几百个人读红楼怎么会有几百个黛玉的形象?

愿每一位老师都记住:一个月,一本书,让阅读成为我们行走的方式;一辈子,一节课,让课堂成为展示你我人生价值的舞台!

对《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二)我从事教育工作九年,当过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与同事的接触和与同事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一本书,叫《100条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就像每个老师心中的圣经,备受推崇。这个假期终于看了这本书,从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和知识!这里我就说说我对其中一个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谈到如何看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在我们的创造教育工作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恐怕没有一个老师不愿意答应。有一些学生花在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时间是大多数普通学生的两到三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别的事情。第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为了防止遗忘,在教完教材后3、4周(但一般是3、4个月)进行扎实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我发现一学期以来,后进生的问题真的让我很头疼,所以我迫切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示。

第一个问题是,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普遍觉得,这些学生永远是最麻烦的群体。数量不算太多,但危害很大。投入的精力不是少了,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更多时候是徒劳的。我们能想象一个孩子从进小学的第一天起就一定是后进生吗?我觉得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信书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除了应付考试,还有多少是生活中有用的?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进入社会,他们的后期发展往往比学校里一些所谓的高材生好很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怎么一点一点消失的,他们在学校每天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技校生。怎样才能真正接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细胞?而不是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贫乏的知识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面对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能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所有教育的一致性和现在学生的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发展能力的可塑群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他总是努力满足这一要求,也向所有教师提出这一建议。惊讶和钦佩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衰弱,就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小学生所伴随的智力、性格、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有什么东西在他们面前让他惊喜,让他敬佩,他们的头脑中似乎有某种强大的刺激,唤醒大脑,迫使大脑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内心触发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关于学生费佳的故事。教了他五年——从初三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那时候就会得出结论,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头脑里,他没有时间去形成条件所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头脑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前面的那件事。在其他年级,也有和费佳有些相似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人数不多。我为这些孩子编了一套特别的习题集。问题集中有200道左右的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迷人的故事。大部分不需要算术运算;解决这种习题需要先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已经赶上了他的学习成绩:他可以解决和其他学生一样的算术应用题。到了六年级,孩子突然对物理产生了兴趣。费佳成为“青年设计师群体”的活跃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的书就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然而,每一个困难都是通过阅读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入一所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一名技能高超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看似普通,但里面的知识却不容易被看穿。初中高中的时候,很多老师给学生补课。补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主课没有掌握的课本。但我认为应该鼓励教师以学科教育为主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的教育。教学生阅读和思考。因为读书就像让心灵感受到一种意义,唤起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越多,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教会他思考,思考会成为激发智力的刺激物。书籍和由书籍激发的生活理念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手段,死记硬背是使人的智慧变得迟钝的敌人。学生想的越多,对周围世界不了解的东西就越多,对知识就越敏感,作为老师的你就越容易开展工作。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可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求学生知识技能,要求他们如何遵循同样的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做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老师越来越累。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我想学生在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会再有一些影响学习的负面情绪了。老师的讲解和监督永远是外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和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后进生的转化可能不会成为老师的大问题。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保持一种热切而饱满的心情去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求知欲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授辅导都无法提高他们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从心里唤醒,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大家称赞的极品!我会继续研究那些给老师的建议!从中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你才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对《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三)最近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长期以来,由于工作繁忙,我忽略了静下心来学习。我总是借口自己没有时间,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前不久看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深有体会。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一夜只有24小时!的确,正如老师们所知,我们每天要做的几件事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处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现在要抽出时间学习,搞科研。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源于阅读。只有每天不间断的阅读,才能和书结下一生的友谊,就像潺潺的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老师说的,“我一辈子都在为这门课做准备。”

而且,总的来说,我一生都在为每一节课备课。而这个题目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大概只用了15分钟。“看了这个,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超一流的老师上课可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丝不苟,但在课堂上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觉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的是“书用了,恨少了!“原来这是因为备课一辈子和课前备课几个小时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大师让我知道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为了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要知道,作为老师,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在课本上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没有“源头活水”,怎么教出好学生?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谈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践例子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例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书中还特别注重德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足够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道德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话语,而是生活中的细节,一个微笑的眼神和一句亲切的话语...“应该教会孩子去爱,而不是去谈论爱,去体验和珍惜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找话来诉说不存在的感情……”反思他们的教育是不是缺少了什么?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看完这些文章,真的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上合格教育工作者的道路。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让自己的桃李满天下!

对《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4)最近学习了《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触颇深。澄清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尤为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的老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升自己。所以要多读书,用书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一言堂”被彻底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名师。

读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民主性。在学生眼里,老师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会平衡。这样的老师最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愿意接近我。他们经常告诉我他们的真实感受,烦恼和困难。因此,我经常与学生交流,这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应该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的态度。老师面对的孩子是最美丽的东西。他们有纯洁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如果你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大自然的馈赠。教师只有对美好的事物高度敏感,才能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因为爱而充满喜悦。教师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做一个很单纯,简单,好奇,幼稚,有时候有点傻的人。教师要有独立的思想,让我能经常思考教育,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教,怎么教,把教育活动融入生活思考。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作为人,需要灌输精神理想,那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人性。学生需要珍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会包容学生,学会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罚学生。所谓“惩罚”,是指对不规范的行为施加消极的制裁,以避免其再次发生,促进符合行为的产生和巩固。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管教学生时应具有教育性;第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惩罚要合理公正;第四,处罚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好孩子。如果我们把好孩子当成学生学习的榜样,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淘气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好孩子,将来可能就是“弱势群体”,加入到失业大军中去。

总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思路更清晰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这次理论学习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

可能因为我是一名师范生,所以特别喜欢对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有帮助的书。在图书馆看到《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这本书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觉得它很特别,一部分是因为它的书皮,一部分是因为它的震撼。一百条建议?是哪一百?怎么会有这么多?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从架子上拿下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这本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相当充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此外,书中的100条建议,每一条都谈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践例证和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通俗易懂,通顺易读,非常适合将来走上教师职业道路的师范生。

我看完觉得这是一本教育经典。相信大家看完之后,真的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忠告看似表面,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到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还用了很多例子和经历,生动清晰地阐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枯燥的基本观点,让人不会因为枯燥枯燥而放弃,反而因为是生动的例子而更渴望一下子看完。

虽然看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还是能说出100条建议中的几条。比如其中一条就是“把基础知识保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这个建议就是,作为老师,要坚定地让学生打牢基础,就像上层建筑只有在经济建设之后才能建成一样。如果一个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扎实,他将一事无成。还有一个“我该如何学习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看完之后,我觉得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像许三多说的一样,不能少。

除了这两个建议,其他的建议也很精辟,对成为一个好老师很有帮助。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都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很贴心,很有启发,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可以作为如何做人和激励人的一面镜子。也是一本全方位培养的教材,可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反复阅读、品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