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知古鉴今”是中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和儒家经典《礼记》说的“疏悉远”,内涵大致相同。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在运用历史知识时,应该高屋建瓴,融会古今知识。这既包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当前历史趋势和未来趋势的把握。

“承上启下”的模式因其宏伟的历史视野和揭示历史特征的独特功能,赢得了历史学家的青睐,自然也受到读者的青睐。通史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领域的反复出现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当然,通史作品的流行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意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义释》中用专门的篇幅集中论述通史的优点:“通史的修养有六个方面:一是避免重复,二是举一反三,三是整局配合,四是平是非,五是到位,六是详邻。它有两个好处:一是剪裁,二是立法。”张《弓估》对通史著作中的所谓“六便”和“两劲”一一论述,论述之详,评价之高,前无古人。

即使在今天的高度,了解古今治史之道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了解过去和现在的管理历史的方式需要人们有变化的意识。所谓变化感,就是整个历史都在不断变化。只有通过变革,历史才能前进。只有通过变革,社会才能发展。《易经》这一古老的哲学著作是普遍变化思想的源头,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司马迁写《史记》是抱着变的思想,他明确标注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变古今”。戊戌变法时期的深水炸弹梁启超,不仅发挥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概论》)的总思想,而且进一步具体化了司马迁当年的“承变”思想:“穷则开”,“开则更开。”在变革意识中,既有物极必反、盛衰转化的辩证思想,又有人的主导作用。只要从一般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注意到历史的经验、古今的关系、古今的差异和当前的变化,制定新的对策。其次,通古今的治史之道,要求人们科学地把握事物。也就是说,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揭示过去漫长历史中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客观地总结前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要运用这些规律、经验和知识来阐明我们时代的发展趋势,最终为当代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