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生平事迹材料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琴演奏家。巴赫本人生前并不出名,死后五十年被世人遗忘。以下是我收集的巴赫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从小就自学音乐。

巴赫于19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的林区艾泽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镇,但它的居民热爱音乐。据说这座城市古老的城门上镌刻着“音乐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小镇”几个字。中世纪的歌手经常拿着竖琴,在那里唱诗和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经写过著名的歌剧《唐?豪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巴赫的家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在他来世之前很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小有名气。他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他祖父的两个兄弟是天才的作曲家,他的几个叔叔和姐姐是受人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年轻的巴赫来说,他有很大的音乐天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是非常幸运的。但命运之神执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好靠大哥继续抚养。

虽然家里有很多音乐资料,但他专横的哥哥就是不允许他看书学习,不管他怎么恳求。巴赫不得不利用哥哥离家和深夜睡觉的机会,在月光下偷偷抄下自己心爱的曲子,一抄就是半年,视力因此大受损伤。晚年,他在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到去世。

年轻时离家出走

巴赫15岁的时候,终于独自离开了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有着美妙的歌喉和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和管风琴演奏技巧,受到了圣路易·龙伯的嘉奖。米歇尔所在的教堂附属唱诗班被录取,同时,她进入了狂喜学校。这里的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一样一头扎进其中,充分吸收和融合了欧洲各流派的艺术成果,拓宽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习钢琴,他经常熬夜。每个假期,他都要步行几十英里去汉堡听著名音乐家的演奏。

作为表演者毕业

他从三?米歇尔毕业了,次年在一个室内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做了许多工作。巴赫一生主要以杰出的管风琴家而闻名,尽管他也是作曲家、教师和乐队指挥。1723巴赫在圣?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曾是合唱团的团长,27年来他的余生都在扮演这个角色。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他的清唱剧《上帝是我的王,BWV71》,同年辞职,接受了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团一个更为丰厚的职位。1714成为了一名音乐人。他在魏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第一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并开始创作协奏曲。1717接受科登的安哈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然而,他的辞职受到了威廉·恩斯特的阻挠,恩斯特甚至在他被免除义务之前就把他关进监狱。

cotten Age(1717-1723)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如被誉为键盘音乐旧约圣经的《平均钢琴曲集》第一卷,以及管弦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同时巴赫也在柯滕宫工作,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也有巴赫的雕像。

1723年,巴赫的师傅柯滕王子似乎对音乐漠不关心,于是辞去宫廷职务,前往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会学校的音乐主管(音乐总监),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余下的27年。

从此,柯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唱诗班从1908年开始就一直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办巴赫音乐节,1967年在这里轮流举办巴赫音乐节和巴赫音乐比赛,纪念巴赫250周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83,柯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巴赫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水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的代表作有《B小调感人的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节奏钢琴曲第二卷》、《赋格的艺术》等,体现了他深厚的作曲造诣。1747年,无冕音乐之王在前往波茨坦时被另一个国王杀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他,进行了即兴表演,令在场的所有观众印象深刻。第二年,巴赫发展了这次演奏的主题,并写了另一部作品总结他的作曲和演奏艺术?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担任圣托马斯男童合唱团的指挥长达27年。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下降,晚年又患白内障,但仍坚持听写写作。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正在口述一首赞美诗《走向主的祭坛》。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表达了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26号酒吧戛然而止,成为大师的杰作。

1750年7月28日的夜晚,巴赫画上了人生最后的休止符,平安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祭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安葬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的墓地里。

性格评估

卡拉扬曾说:“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巴赫的音乐,它就像一股清泉流过心脏的音乐,帮助我纠正我的听力。”诚然,巴赫的音乐听起来“不友好”,但如果你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就像一个人,清泉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仔细分析音乐风格的时候,感觉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到了你的心里。巴赫的音乐创作为后世铺平了道路,就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样。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说:“这不是小溪(巴赫),这明明是大海!”

法国乐评人保罗?兰杜尔说:“巴赫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后代,甚至不是为了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野心并没有超出他的城市甚至他的教堂的范围。每周他只是为下一个周日工作,准备一首新作品或者修改一首老调;演出结束后,他把它放回书柜,从未想过出版,甚至留着自己用。世界上再也没有一部杰作的构思和做法如此幼稚了!”

歌德对巴赫音乐的评价非常精辟:“这就像一场永恒和谐的对话,就像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我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耳朵,没有眼睛,没有其他感官,也不需要用。我内心是有节奏的,它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德国伟大的剧作家、政治评论家莱辛曾说过:“天才生于非常艰苦的阶层,即使不是生于极度贫困。

看过《巴赫生平事迹》的人也看到了:

1.如何欣赏巴赫的音乐

2.关于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

3.莫扎特童年的两个故事

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