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散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盛行?
同时,由于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融合,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如“田园诗”和“玄学派”的出现都显示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辉煌。但是魏晋时期也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对“五石粉”的狂热。
“乌石散”,顾名思义,是由五种矿物原料组成的药物。至于是哪五种,目前众说纷纭,这里就不介绍了。服用“乌石散”后,身体会经常感到燥热不安。为了缓解这种症状,常采用寒服、冷饮、冷食、冷卧、极寒等益善之法,以减轻毒体热的烦躁不安,故又称“寒食粉”。
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家庭背景稍微好一点的世家子弟,往往会出现“五石粉”现象,到了后期,甚至皇帝也出现了“五石粉”现象。例如,北魏和明朝元帝的拓跋思就是“五石散”的粉丝。那么为什么《五石散》在那个年代那么受欢迎呢?
“五石散”的出现和流行,某种程度上是古代的一种“药”。长期食用“五石散”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但谁也不会想到,“五石散”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治病救人。
现在“感冒发烧”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药或者去医院打点滴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医疗体系极度不成熟的古代,一场普通的伤寒就可能要了人的命。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频繁爆发的疫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个时期的动乱造成了“千里白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圣”张仲景开始寻找治疗这种伤寒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发现了“乌石散”的功效。
当然,这是否真的有这种效果还要看情况,但根据史料记载,“五石散”的出现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五石散”最终会成为祸国殃民的“毒药”吗?这也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宴席。
言和是曹操的养子,他本人可以说是魅力四射,可惜他的人品不招人喜欢。所以曹操死后被曹丕和曹操疏远,仕途不如意,终日沉溺于酒色,“五石粉”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任何酒席的视线。谁也不会想到,吃了“五石散”之后,什么酒席突然从那个病鬼身上变得光彩照人,而当他知道是“五石散”的效果后,突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武士散》为什么在魏晋时期流行?魏晋时期,当时的整个主流社会都掀起了服用“五石粉”的热潮,无论是皇帝、文人,甚至普通百姓都对“五石粉”有着狂热的追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五石粉”的流行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讲: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五石粉”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人们形成了一种欣赏和追求“美”的风气,服用“五石散”后,一个人会变得容光焕发,又因为“五石散”的功效会变得红润,符合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得到推广。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的资料,当时吃乌石散的多为爱美之人,如言和、夏侯玄等当时玉树的名人。言和和夏侯玄作为当时名人的代表,率先服用“五石粉”,自然引起了一部分粉丝的效仿,这种自上而下的趋势也就在此时形成了。后来就连底层的普通人也开始模仿他们的行为,甚至闹出了很多当时的笑话。
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魏晋文化呈现出儒学衰落、玄学兴起的特征。什么是玄学也是迷雾重重,这里就不多说了。“玄学”文化本身就是由“道家”思想演变而来的,道家思想本身就太“虚无缥缈”了,这里不用我多说。
但“五石粉”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与当时的思想有关。服用“五石散”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亢奋症状,食用者会带来一种精神“飘忽”的状态,使人有一种神仙般的感觉,某种程度上符合道家思想中的“隐居”,所以这也是魏晋时期“五石散”流行的重要因素。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魏晋之际,天下之理多,名士少而全”这句话道出了那个时代士人的残酷命运。当时朝廷黑暗,名人一不小心就会面临被杀的命运。所以当时的名人为了规避宫廷中的各种风险,往往会用酒或者乌石散让自己进入疯狂状态,避免被杀。这是历史记载中最常见的: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逃避司马昭钟会等人的迫害,终日酗酒。皇甫谧为了拒绝晋武帝的征召,也以服用“五石散”不当为由拒绝征召。“八王之乱”期间,王戎曾为司马懿出谋划策,但司马懿的怀疑是因为生不逢时,也正是因为乌石散的药效,他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才得救。“陈敏之之乱”期间,江东士绅何逊为了躲避陈敏的叛乱,也服用了“五石散”,最终导致陈敏放弃。所以,那个时代“武士三”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因素造成的。当然,除了一些医疗作用外,人们还经常服用“乌石散”。当然这种情况这里不多说了。总之,“五十三”的流行总体上不是一件好事,在当时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