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的背景资料

曲出生于1937,安徽肥东县农村。小时候在家干点农活,在私塾学过几个月。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与普通孩子不同的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上小学。1953年9月,曲考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度过了六年的初中时光。瞿从小学到中学都热爱文学,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高中教文学的老师曾经这样鼓励屈。然而,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曲在历史课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就这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曲把历史专业写成了自己的第一志愿。1959年9月,进入北师大历史系。从今年开始,历史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这五年为屈后来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屈从小读一些古典小说,高中读各种古典文学作品,大学时偏爱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是白寿彝先生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他的讲座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因此对屈很有吸引力。此外,屈还收有赵光宪先生的《先秦史》和何子全先生的《三国志研究》。这些先生们给我上了屈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课。

1963 10,曲林东大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国家计委发文鼓励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课程。经过反复考虑,屈最终决定报考以白寿彝先生为导师的中国史学专业研究生。

当时申请研究生要上六门课,其中一门是语文,还要回答语文知识的问题,还要写一篇作文。作文题有两个,一个是“为什么科学家一定要重视语言修养”,一个是“展望中国科学”。任选一题,后一题可以结合你所报考的专业来写。屈选了《展望中国科学》,加了一个副标题“论中国史学的兴起”。作文的主旨是:中国史学历来发达,而中国史学史研究相对落后;1961以来关于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讨论,表明了史学专业在中国的兴起,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白寿彝先生告诉屈,他的作文在当地考区得了高分。屈把王先生的话视为对他的一种激励。从此,屈就有了走上中国史学道路的思想准备。65438年9月到0964年9月,开始读研究生。第一门课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批判和继承历史遗产的理论”。这是在反复阅读毛泽东同志有关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讨论,并由我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写一篇总结论文。在此期间,他还对《史记》和《汉书》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探索,注重对两部史书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为对历史观的比较和评价应区别于对编撰观的比较和评价,两者不应混为一谈或相提并论。

1967研究生毕业后,“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曲被分配到内蒙古通辽师范学院(现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主要是当中国古代史老师,一直持续到13。中国史学史论文自1978开始发表。

1980年,白先生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次年,被调回母校历史研究所工作。直到2000年白先生去世,曲一直在白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