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亚文化,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人会主动砍掉胳膊或腿。这种现象叫什么?
亚文化的分类
亚文化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种族亚文化、时代亚文化和生态亚文化。比如,时代亚文化可以分为青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生态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亚文化是直接影响或左右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大于主流文化。它能给人一种可识别的身份,一种属于某个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几种典型的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这个名字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贾在1948左右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的意思是“疲惫”或“落魄”,而Krujak赋予了它“欢欣鼓舞”或“幸福”的新含义,这与音乐中“beat”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之所以把这样一小群落魄的作家、学生、骗子、吸毒者视为“一代”,是因为这个群体在二战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垮掉的一代”成员大多是愤世嫉俗的闲人,他们信奉自由主义思想。他们的文学创作思想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混乱的。“垮掉的一代”作家创作的作品一般都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些作品通常不符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形式往往混乱,语言粗糙甚至粗俗。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学者视为第一个真正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1969)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1997)的《嚎叫》和威廉·波罗斯(65438+)。后两部作品因内容淫秽而引起法院关注,但也促成了这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代表了被边缘化的青年群体的利益,它往往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采取颠覆的态度。因此,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是,这种处于破坏和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很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错觉,从而把媒体上青年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当作主流健康价值观来吸收。事实上,青少年利用媒体来逃避和反抗成年人对世界的控制。因为这种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比传统媒体拥有更多的媒体。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写了一本名为《仪式抵抗》的书,广泛关注英国工薪阶层青少年的亚文化。研究人员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当时,阶级对立还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为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创造了一种时尚文化,这种时尚文化充满了反抗的象征意义。比如光头男生的行为,表面上是追求一种粗犷硬朗的形象或风格,但背后却有一种意识形态的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然是“对一个革命前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文化回应。”“然而,有些亚文化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识别,被贴上标签;他们曾经主导了大众关注的舞台,后来淡出、消失或者被广泛传播,失去了独特性。在这里,是后一种亚文化结构,主要是与我们相关的,比如流氓青年、摇滚歌手或光头党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音乐...直到群居,吸毒,同性恋等等,一度成为60年代英美的文化景观。正是通过这些活动,青少年创造了新形式的流行文化。所以这种叛逆的青年文化有后现代倾向。
青年亚文化的当代变迁突出表现为“披头士列侬风格”和“满腔怒火”的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和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人文化。
单一亚文化
单身文化正在通过单身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向主流文化扩散,单身人群的群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性交往的开放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在忽略单一亚文化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将这种变化融入自己的主流渠道。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作为劳动力资源被分配到单位,每个个体在生活中都依附于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人和工作单位的关系往往是终身的,流动非常困难。
在一个没有流动性的社会里,一个人除了在所属的单位里消耗自己所有的才能和激情,还极有可能长期忍受无能的管理者和庸俗的同事无休止的折磨。这种折磨可能是因为某天说错了话,表达了一点不同的看法,甚至穿错了衣服,打错了领带。但是,你逃不掉,因为你不能辞职,你不能把自己搬出去,你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想避免上述折磨,就必须时刻谨小慎微,言行举止必须完全符合领导和同事的意愿,以至于有时候看起来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那些人的好感。
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开始自由选择工作。人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地方,社会也采取了更宽松的人才管理方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随着原有制度的放松,生活依赖解体,社会有了相对充裕的人才流动空间。这也是主流文化逐渐变得宽容的原因。多元结构拓宽了个人生活的选择空间,也拓宽了主流文化的胸怀和视野。工作单位与个人的关系已经从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演变为双向选择的关系。这种取向是双面的,各自遵循自己的利益原则。工作单位和个人的地位在利益原则上变成了平等关系,是各自索取和给予的需要,不存在给予和给予的问题。
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下,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才能得到尊重,个人才能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只要他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报酬和认可,只有他的工作方属于公司或单位的管辖范围。只要他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喜好不与工作纠缠,工作单位无权过问和批评。有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费城》,描述了一场劳资双方关于雇佣合同的诉讼纠纷:影片主角是一名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因性取向暴露而被其公司解雇,随后他以“非法解雇”(歧视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罪名将雇主告上法庭,最终赢得了官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的,属于个人权利。
主流社会和文化是大空间和大生活环境,单位和部门是小空间和小生活环境。对于个人来说,这两个环境同等重要。在尊重公民人身自由的现代环境下,单身者自然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当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只是开始。新旧观念交替交叉,现代思维已经启动。但旧的作坊思维、家庭意识、独裁观念、小农意识并未消失,个人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远未得到主流文化的充分保护。目前人们的放松只是旧的思想体系破裂的结果,而不是新的思想体系建立的结果——这一点我们应该知道。
企业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一套对立统一的基本生存模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亚文化。它们可以同步生成,也可以不同步生成。各种特定的企业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适宜的文化气候下才能形成。
从文化主体对企业文化的选择和倾向来看,非决策行为者很容易选择、接受、追求和构建企业亚文化(尤其是当企业决策起到启蒙作用,与非决策形成明显的文化壁垒和冲突时)。所以,企业亚文化可能是非权威的文化,可能是下属或下属的文化,可能是民间的文化,可能是叛逆的文化。当然,决策层官员之间的相互保护,企业中的“任人唯亲”现象,从观念归属上看,也属于企业亚文化的范畴。
从文化层面来看,企业亚文化是企业主文化的次级文化。这是因为组织在不同的层级设置各种机构,每一级机构都有其特定的业务、职责和权限,各级人员的构成也各不相同,所以会有一种次级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在与企业文化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不会妨碍企业文化的实施和执行。如部门文化、子系统文化、车间班组文化等等都属于二级文化。
从文化体的组织性质来看,企业亚文化也可以称为企业整体文化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所谓非正式组织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的群体文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所谓非制度群体,是指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般不是按照社会法律文化规范组织起来的,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思想感情的满足。因为大规模群体和机构群体的目标主要是非个人的,通常会限制个人需求和情感满足。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寻求更多的个人满足,上下级或同级朋友之间就应该互动,建立友谊,非制度性群体就应运而生,并滋生出一种类似的文化意识。这种非正式的组织文化,一部分来源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俱乐部文化、派系文化、“沙龙”文化、“哥们”文化等;有的甚至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些同舟共济、志趣相投的人走到一起,形成了同样的文化形态。
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有明确的外延和独特的内涵;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有其脱离主流文化的独特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有着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家都非常喜欢这个话题,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同性恋一直是世界上一个被广泛争论的现象。各种文化都谴责和反对这种行为。西方社会一度因为艾滋病对同性恋产生恐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了解,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些人,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
(在几个典型的亚文化里找找吧。如果没有,你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