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五月五日。有哪些故事?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包粽子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包粽子,在这个粽子的季节,会涌现出多种不同口味的粽子。
事实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一票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在古代,这个节日是消毒和避免流行病的日子。
根据文献中的记载,以及许多代代相传的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邪月”,五月初五为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叶、饮雄黄酒、祭祀五位瘟疫使者等。
后来,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人格,忘记了端午节的初衷,把划龙舟、包粽子等一些未必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习俗与他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多数人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但实际上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屈原的故事几乎没有印象。他们所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仅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其实现在并不是端午节的到来,龙舟赛也是无处不在。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初衷已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被逐渐“侵蚀”了。
如今,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中国美食的节日。从昔日的玉米、粽子制作,到如今五颜六色的饺子。很多地方在粽子中都融入了自己当地的美食特色。
事实上,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至于赛龙舟,文字记载始于500年前梁朝吴郡的《和续》。后来关于赛龙舟的文字记载可以在很多记载中找到。在中国几千部地方志中,* * *有227部记载了龙舟赛。
端午节划龙舟、赛龙舟的说法有“群众乘船出发,赶去救屈原。”和“一声呐喊鼓乐吓跑了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端午节,中国大江南北、南洋一带的华人也会举行赛龙舟,倡导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的六种说法
端午节是中国五大民间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重视。它有很多别名,包括端午节、端阳节、普杰节、重阳节、女儿节、诗人节、木兰节等等。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版本,已知的有以下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河自尽。深感遗憾的人们做了粽子,举行了龙舟比赛来纪念他,然后它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这是最流行的说法。
2.道教中祭祀土蜡的习俗。道书上说:“五月五日是迪拉,可以在这一天道歉。请改官衔,祭祖。
3.勾践练水军。《万物起源》记载,每年5月5日,天气转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终于打败了吴。
4.纪念孝女曹e .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记录他14岁的女儿曹娥在17的河边嚎啕大哭,发现父亲的尸体后投河自尽。
5.纪念介子推。相传,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5月5日不准点燃火炬。因为这个时候天气暖和,可以吃冷食。这一天之前的冷食容易得伤寒,治疗困难。
6.纪念伍子胥。《荆楚纪年》:“五月五日,届时迎吴郡。”伍子胥献身被杀,尸体被抛入河中,化为陶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出现月经初潮,人们驾船追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
端午节的习俗:
中国人隆重庆祝端午节,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常见的活动如下: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
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夜龙船上,灯火装饰,穿梭往来,场面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临江、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省开始举办龙舟赛。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
此外,龙舟赛艇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古洛河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裴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期,楚秦争霸,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晋商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远大抱负的屈原深感苦恼。带着难以抑制的惆怅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香》等不朽诗篇。
在吴公之前的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个城市,然后派遣使节邀请楚怀王与秦国媾和。屈原识破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入宫陈述自己的利益。楚怀王没有听从,而是把屈原驱逐出了首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楚怀王悔恨交加,三年后死于秦国。楚王即位后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国,楚王仓皇退守,秦军攻占郢城。在流放途中,屈原听到了突然死亡和邕城被袭的噩耗,但他绝望极了,他叹了口气,纵身跳入汹涌的古洛河。
江上的渔民和岸上的人们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了,都来到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把粽子和鸡蛋陆续带到河里,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雄黄酒倒入王中,这样药物可以使龙和水兽昏迷,防止屈原的身体受到伤害。此后,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楚国人民都要到江边划龙舟,抛粽子,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