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的历史演变
在春秋时期,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戴国。经过十年的隐居生活,到了秋天,宋、魏、蔡打败了戴国,戴国最终被所灭。后来这个地方归宋国所有,就叫葵山。《左传·Xi九年》:“秋,齐侯(齐桓公)盟会葵秋。”据民国《考城县志》记载:“葵山位于老城东南百步之内。因离考城郡治如此之近,故称“考城古葵山”。据《考城县志》记载,考城故城遗址位于河南民权县齐林乡西南的李三。因屡遭水灾,镇址已不可见,仍称旧县集。民权县地图(1984系统)此处标有“葵秋盟站”字样。1983 12 16,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敬专程来此参观。
秦设县,称谷县。
西汉时期,楚汉兵起,城内多灾多难,故称类固醇郡,属梁国。此外,中国还有外黄县。(见《考城县志》卷二)
新王朝时期,类固醇县改名为“甲戌”。
东汉属陈留县,汉昭帝张二年(公元77年),东游类固醇县,对日称“陈留类固醇县有恶名.....,取其荣以验武王之义,改类固醇郡为考城郡。”(转引自《朱》卷二十三)。
北魏,改名考阳,位于北梁县。北齐废,改称成安县。
隋开帝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考城县,隶属县。
唐朝时,考城县属于曹州。
侯亮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属开封府,朱温改称考城为戴逸。
宋朝拜宁四年。
历经宋、金、元、明、清,考城之名一直沿用。
从汉代到元初,考城县的治道一直没有改变。元朝以后,由于黄河泛滥,考城县的治所频繁迁移。元二十五年(公元1220年)四月,河水决堤进入开封,齐泛滥,全城被淹。为了避免河患,县令李茂之在何求(何求在今民权县王桥集附近)。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县城再次被淹,“知县杨宪宗迁建江上墓店”(江上墓店位于今民权县黎塘乡)。明朝第二年(公元1437年),考城再次被淹,“知县正道迁筑今老城”(老城今民权县北关集)。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月,考城县令雷讯在固阳建新城。至此,在今天的河南兰考县成立了考城县政府。
自清朝乾隆年间迁考城县,至民国十七年(1928),民权县无县行政,疆域分属考城县、睢县、淇县。
民国17年(1928)3月8日,刘振华提议并经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批准,划定睢县三区(含北七里,属老试验城,即大樊集、王桥集、陈店集、旧县村、柴油季芳、临旗口集等)、和隋县的部分辖区),以及齐县北部。
1949年,考城县由固阳镇迁至张钧墓镇。
1954年,兰丰、考城两县合并,称为兰考县,以两县首字母命名。同年,原属考城县管辖的北关、初庙、成庄划归民权县。
1956,考城县北关、初庙两个中心乡和成庄乡所属的十个小乡属民权县。从那以后,民权县的面积没有任何变化。
考城县临近黄河,历史上多次被淹,六次迁城。根据以上可以看出,金代隋州考城县位于河南省民权县东部,距固阳镇(今河南兰考)40余公里,清乾隆年间迁移后归考城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