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书院的历史沿革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李三学院。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万历初年,山西巡抚助理利用巡抚衙门旧址,建有三贤堂,供奉三贤——王通、司马光、薛瑄,他们在河粉教书、长大。此后,他们作为学者学习的榜样,“晋阳书院”被命名为“河汾书院”。
明代中期,书院盛行于各州县,“自由讲学、议国事、评官”之风风靡一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官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朝廷显贵和地方官员都深感嫉妒。万历皇帝在位后不久,他采纳了当时的宰相张的建议,“灭天下书院”。太原的“河分书院”也未能幸免,最终于万历七年(1579)被裁撤关闭。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魏作为陕西巡抚,以建“李三庙”为名,另建“李三书院”,并迁至右所街(今旧城街一带)。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下令各省会设立书院,共拨银1000两作为创办经费。此时,李三书院正式更名为“晋阳书院”,由地方官办,成为国家创办的山西省最高学府,其旧址在太原市公安局大院内。乾隆十三年(1748),山西巡抚魏泰扩建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新任巡抚胡宝(王全)在书院(今太原师范学院)东面的空地上买了新的讲堂和书屋,并在祭祀前为明朝去世的巡抚修建了新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有巡抚重修社团四十余个,还有魁星楼、大寨壁,晋阳书院达到顶峰。从顺治十八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661 ~ 1901),晋阳书院一直位于侯家巷,至今已有240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