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胡适有没有对日作战?

作为过河的棋子,只能拼命往前冲。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个倡导白话文和新诗的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学术著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熟悉的胡适是一位学者。但在胡适的一生中,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毫不夸张地说,胡适的所作所为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带着民族仇恨和仇恨走向海洋。

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适被派往美国担任驻美大使。尽管他逃离了战火纷飞的中国大陆,但从登上美国西海岸的那一刻起,他的神经就从未放松过。他要面对的不是一个残忍没有人性的日本鬼子,而是一个小气自私的美国人。

胡适赴美之前,并不主张对日宣战。他的思想和当时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很多学者是一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和中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很大。如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对日作战,特别是在表面上统一了,但军阀混战的情况下,会造成中国的亡国灭种。死了总比多活一天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胡适等学者的学者意见并没有被当局采纳。而是在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当时的庐山上发表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谈话,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在正面战场四大战役惨败后,中国进入了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此时的陈寅恪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史早知今日事,忆去年人。”这其中的对错,只能由后人来评判。

美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到了美国的胡适没有战争的恐惧,但祖国战火纷飞,他一点也不敢怠慢。由于美国国会中有一大批大陆孤立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胡适在美国政坛屡屡碰壁。于是胡适改变方向,选择美国人民作为突破口,试图博取美国人民的同情,向美国国会施压。最后,天道酬勤,在等待美国民众的普遍同情后,美国国会开始动摇。

1938年,胡适终于说服美国财政部达成协议,以桐油为抵押向美国借款。协议签订时,恰逢中国武汉会战战败。此时,中国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技术武器。尽管卢作孚很幸运地完成了所谓“东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壮举,但他对抗日战争的前景仍然不太乐观。胡适从美国得到的贷款,对奄奄一息的中国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日本的反击

日本人听说胡适出使美国,立即响应,陆续派出三位学者赴美。他们是作家海啸佑介、经济学家石井清次郎、口才专家松井石井。

日本人深知胡适之的才华和能力,于是派出三位学者,试图从四面八方把胡适打倒,重新树立日本在美国的良好形象。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日美中力量对比的变化,日本人的野心进一步膨胀。美国在做了充分的评估后,慢慢把枪口对准了日本,虽然还有一棵当时看来不可动摇的德-德树。

战争的乌云笼罩着白宫,看似平静的太平洋天空实际上强大到足以毁灭世界。1942年2月7日,罗斯福秘密会见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向胡适透露美国要参展。胡适得知消息后松了一口气,在为自己的使命窃喜的同时,突然得到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的消息。这个消息足以震惊全世界,包括此时窃喜的胡适,还有还没来得及对日宣战的罗斯福。

历史不能忘记。

在美国对日宣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不愿面对现实的美国政客把太平洋战争归咎于胡适。在他们眼里,是胡适利用了中国古代的与人做爱的技巧,才导致了日美对抗。这很荒唐,但也证明了胡适在这场游戏中的作用。也印证了胡适初到美国时写的那句诗:如果他是过河的棋子,就只能拼命往前走。

但明月照沟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不再需要胡适的演讲来换取美国的同情。反法西斯跃居四强的蒋介石开始重新洗牌,* * *二号人物孔祥熙也借此机会抨击胡适,说他在职时不搞政治,到处讲学拿博士学位。之后,宋子文做了驻美大使,并公开疏远胡适。此后,胡适虽仍留在美国,但慢慢远离政治,恢复学术生涯。

值得玩味的是,胡适在日记中抄了这样一段话:“《沈峰》十九回说:我本将心托付明月,明月何必照沟渠。”胡适在与美日政客博弈的同时,也成了宋江、孔陈的马前卒。他打遍天下后,留下的只是烟花般的一瞬间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