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霁翰林画院工作(在位1101-1124)。当时的汴京极其繁华,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四条陆路。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展居全国之首。当时其人口达到654.38+0多万。汴京城有很多热闹的集市,各种店铺,甚至还有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为了表现北京的繁华,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一重要节日的场景进行了59场演出。《清明上河图》集中表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和繁忙的市场。

二、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的风俗画,也是北宋画家张择端见过的唯一一幅杰作。这是国宝,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彩色。作品以长卷的形式,生动记录了12世纪中国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状况。它是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三。作者简介

张择端,琅琊吴栋(今山东诸城)人,汉族,现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擅画楼、屋、树、人物。店铺、桥梁、街道、城垛的风俗画细致准确,形象如从小好学。

扩展信息1。《清明上河图》评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写实绘画艺术的一大瑰宝,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北宋都城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详细图像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白寿彝《中国通史(彩色绘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描绘人物500余人,牲畜50余头,各种车辆20余辆,房屋众多,道具众多,场面巨大,段落清晰,结构严密,井然有序。熟练的手法,细致的用笔,浑厚的线条,端庄而老练。

体现了高度纯粹的绘画技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时,由于该画是当时的社会记录,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宋代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一文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及其郊区各行各业的生活场景。

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和普通市民。对人、楼、车、树、水之间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很有历史价值。此后历代画的城市风俗画都受其影响。

二、张择端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边山上有一个深潭。人们靠浇地和做饭为生。一天晚上,一阵强风吹来,导致树木倒下,房屋倒塌。原来是一只黄龙从外地飞来,钻进了一个深潭。它吃人和动物,导致人们逃离。

张择端正在八卦台计算八卦,掐指算算这件事。他拿起青龙拐杖,说了声“换”。青龙拐杖变成了青龙。伏羲骑黄龙到深潭边,青龙又成了拐杖。

张择端从身上拿出一个小铜锅,用火石点上火,用柴火烧,一个小时就能烧尽天下的水。黄龙坚持不住了,于是一个老人从池子里冒了出来。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