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简介。

郑燮(1693-1765),本名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李征安是该县的一名私人教师,教着数百名学生。郑燮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他喜欢读历史书和诗歌,学习和记忆他读过的所有书籍。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周振毛家湾上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赴南京乡试。乾隆元年,陈冰1736进京礼部考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调任威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他被任命为威县县令时,恰逢一个荒年。他不顾别人阻挠,开仓库借粮,让百姓写借条,救了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募饥民干活吃饭。那年秋天,收成不好。郑燮烧了百姓的欠条;威县人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建了祠堂。在郑燮,民事司法得到了公正的处理,12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巡山东,定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乾隆东书画史。

郑燮是一个清官。后因旧病缠身,罢官居扬州。他一无所获,只有廖廖有几卷书,就以卖画为生。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诗是陶渊明和陆放翁写的,他画了竹子苏丽珂东坡。郑燮的书法集行书与草书于一身,自成体系,称“六书半”,后称“板桥”。

作品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书信》、《板桥碑刻》、《板桥先生印书》等。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向自然学习;他写道:“风暖日暖,冻蝇触窗纸,冬冬打鼓。当时一根竹子影响混乱,所以不是自然画面!我画竹子的地方,没什么好借鉴的,比纸窗粉墙的中耳还多。

提倡“意图第一”;他在一幅画上题词:“河亭秋色清,晨见翠竹,烟光影露,皆浮于疏枝密叶间。我满脑子都是画。其实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所以磨墨铺纸,落笔是变相的,手中的竹不是胸中的竹。简而言之,意为先写,规为也;那些有意置身于法律之外的人将变成机器。独自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