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周的说法,中国古代人是分开吃饭的。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联餐?

中餐世界闻名,尝过正宗中餐的外国人无不惊叹。但中国人吃中餐的方式一直被外国人诟病,因为中国人不分开吃而是一起吃,而且不用公筷,这让习惯分开吃的外国人觉得不卫生,甚至恶心。

吃饭不用筷子确实不卫生,容易传播疾病,但中国人乐在其中。虽然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提倡和提倡暴饮暴食,但很快又复发了。

一般认为,人们在一起吃饭,不分彼此,气氛热烈愉快。这种吃法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悠久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难改变。那么中国人真的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吃的吗?不,中国人过去是分开吃饭的。真正的一起吃饭的历史不过几百年。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实行原始* * *生产主义,按人头分配物资。那时候,食物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只有分食,让每个人都分到一份,氏族的所有成员才有生存的机会,否则有的人会饿死,氏族也无法兴旺。所以在中国原始部落时期,实行分餐制。

氏族公社后期,开始出现阶级。当时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等级差别,包括食物分配。地位高的人得到质量好、数量多的食物,而地位低的人肯定得不到和地位高的人一样的食物。因此,他们不能一起吃饭,必须分开吃。

商周时期出现了礼仪制度,这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的。饮食反映出来的礼仪就是食礼,礼仪的建立是从饮食开始的。《礼记》说:“夫礼之始,始于饮食”。到了西周,食礼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不同身份的人吃什么,用什么餐具,坐什么座位,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天子的餐具是“九鼎八桂”,诸侯的餐具是“七鼎六桂”,大夫是“五鼎三桂”;又如“天子之豆,二十之六,诸侯之六,十之二,大夫之八,大夫之六。”“豆”是盛食物的容器;当时人们吃饭都是席地而坐,不同身份的人铺的席子数量也不一样。皇帝是五层席子,王子和博士的层数较少。从食物来看,“皇帝吃得太快,牛羊貘一应俱全。诸侯吃牛,大清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鱼,吃菜。”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如果逾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单独用餐。设宴时,每个人都有一个食物盒,里面有符合他们身份的食物和餐具。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些礼仪制度的执行并没有那么严格。为了某种目的,地位高的人会和他们的下属吃同样的食物。例如,孟尝君标榜自己吃的食物和大众一样。然而,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受到门卫的质疑,但当门卫发现孟尝君的食物真的和他的一样时,他羞愧地自杀了。可以看出,虽然孟尝君和大众吃的是一样的食物,但他们是分开吃的,而且大家相隔很远,大众看不到孟尝君的食物。

投奔孟尝君的冯桂曾抱怨“没有鱼吃”,可见食礼的水平还在。甚至孟尝君的公众也对食物进行了分级。有的公客有鱼有肉,有的公客只有鱼,还有的像冯桂连鱼都没有。这个层次的存在,让这些人吃饭的时候只能分开吃。

秦汉时期还是有分餐制的。著名的鸿门宴是一个单独的宴会,每人一个食盒。项庄在舞剑的时候要靠近刘邦的粮案才能杀他。如果他围着桌子坐着,那就没必要了。

史记?韩信在《淮阴侯列传》中这样评价项羽:“王祥见人敬情,言吐,人疾,泣饮……”也就是说项羽对下属很好。当他听说有人生病了,他会流着泪给他食物。这说明项羽的伙食比他的手下好得多,所以吃饭的时候只能分饭。

在中国古代,不仅在公共社交场合分饭,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也分饭。否则,就不会有梅绮这个成语了。

在唐代,正式宴会中仍然使用分餐制。

唐太宗即位后,因为天下刚稳,事多,唐太宗也下大力气治理,勤于政务。为了更好地处理宫廷事务,他将早期宫廷的时间从石矛延长到陈石,这使得公务员吃饭更加困难。唐太宗下旨,退朝后在金殿廊下给大家“朝食”。因为饭是在廊下吃的,所以这顿饭也叫“廊饭”

皇帝赐的“轩餐”,虽然是“闲聊”,但其实很丰盛,不是“四菜一汤”那么简单,规格取决于官员的等级。在唐代六经中,详细记载了不同等级官员可以享用的菜肴种类和数量。比如四品官的标准是:精米两升,面两升,酒一升半,菜七个,羊肉三份,瓜两个,剩下的酱料、醋、盐、黑豆、葱、姜、葵花、韭菜等调味品各不相同;可见“轩餐”质量高,数量大,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之所以这么丰盛,是因为这是皇帝请客,要表现皇家的气派和皇帝对臣子的慷慨和照顾。但是每个人不可能把这么丰富的口粮放在一张桌子上,因为根本放不下,只能在对方面前放一个食盒。

唐朝贞元年间,有一个叫于卓的文官,家里有一个寡居的妹妹。当时洛阳物价很贵,一般人吃不起好东西。于卓总是把工作餐省下来,拿回去给姐姐吃。起初,他的同事们嘲笑他的贫穷,但后来,当他们了解他的家庭时,他们都被他感动了,并称赞他。这件事在唐代赵霖写的《说文解字记》中有记载。

于卓能把工作餐带回家,说明这个伙食完全是他说了算,只有分餐的时候才能做到。

在唐朝的官署使用工作餐时,就像接受皇帝赐的“回廊餐”一样,官员要按照自己的不同等级入座,享受相应等级的餐食。吃饭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礼仪,享受美食,感觉很幸福。柳宗元在《密县新饭堂》一文中写道

中学时,有这样一段官员吃工作饭时的情景描述:“是新馆官员聚会,上坐下坐,从班排开始;礼仪谈笑,谈吐来回,政事之始;宴为苏庄,豆为荆家,烧炮熟,益于酒,是为友之乐。

可见,每一个官员都要按照官阶享受与身份相对应的食物,所以只能分开吃。

不过唐宋时期的分餐制也比上一代有了一点变化。由于唐宋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大量外来的东西进入。随着“胡床”等家具的引入,桌椅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过去人们睡在地板上,跪坐的方式改为睡在长沙发上,脚朝下坐着。生活中,眼前不仅仅是几个案子,还有大面积的桌子,而那时候的食礼已经淡了,是给大家的。但即使坐在一起,大家面前也是一个多格子的菜盘,每个人吃自己的那一份,而不是一顿饭。

中国古代的用餐制度不仅与礼仪制度有关,还与当时的炊具和烹饪方法有关。

今天常见的煎、煮、炸等烹饪方法,从古至今都没有,因为这种烹饪方法必须把食材放在铁锅里操作。而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生产大面积的薄铁板,更无法制造曲面的板材,比如炒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能生产西方的板甲,只能用小面积的铁板串联成一个钉子的原因。

铁锅时代没有烹饪,只能用陶器或笨重的青铜器来煮或蒸。猪肉烩面之类的是当时常见的菜,没有油炸。办酒席的时候,如果很多人围着一个陶罐或者青铜鼎吃饭,一次只能吃一个菜,更何况不同身份的人挤在一起,厨房只能每个锅煮一个菜然后舀出来,每个菜分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