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山桥的百年沧桑
一个世纪以来,中山桥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1981的黄河洪水最为严重。1981 8月13日至9月中旬,黄河上游出现持续降雨,黄河兰州段水位暴涨。8月下旬,刘家峡水库日平均流量达到1.387 m3/s,黄水河、大通河日平均流量达到61.4m 3/s,中山桥流量达到1.838 m3/s..进入9月后,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逐渐增大,兰州段流量也大幅上涨,最大流量达到564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达到1516.79米。这次洪水中,黄河兰州段流量4000多立方米每秒20天,总公司洪水过程持续30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时最长、水位最高、流量最大的一次洪水。
中山桥在这次洪水中经受了自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当时黄河水位已经接近中山桥桥面。一旦中山桥被冲垮,将危及下游黄河大桥的安全,对城市防洪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中山大桥汛期安全,9月14日下午,兰州市建委和市政工程部门领导和工程师研究了中山大桥汛期安全问题,提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为防止大桥被洪峰冲走,拟在南北桥两岸上游用三根钢绳下放吊笼,并沿桥边人行道放置钢绳,将桥的一端扎紧,将桥的南、中、北三面两孔牵制住,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方案二:刘家峡水库泄洪6000m3/s,水位距桥面30cm时,立即组织人员挖出桥面沥青混凝土,降低桥梁浮力,为下一步桥面开洞做准备。
方案三:刘家峡水库泄洪6500m3/s,水位将接近桥面时,立即组织人员拆除桥面,切断栏杆,进一步减小桥梁浮力和阻力。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用直升机在中山桥上空布置炸弹,防止铁桥被洪水冲走。
9月14日,中山桥封闭,栏杆连夜锯断,用三个钢丝绳锚横向拉。9月15日,水位已越过二、三、四墩顶,达到1516.79米。当晚10,中山桥戒严。9月19日,黄河洪水流量降至4800立方米每秒。9月21日,市政工程部门等单位对中山桥的方位和中线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与6月1980的数据基本一致,这才解除了中山桥的交通禁令。至此,中山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依然傲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1989年,80岁的中山桥遭遇了建成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碰撞。当年8月9日晚7时15分,兰州毛毅厂一艘260吨供水船失控撞上中山路铁路桥桥墩,危及铁路桥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
当晚,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采取紧急措施,在中山桥南北两端设置红灯和路障,切断交通,并联系相关单位解决电力和用电问题,安排了将船体拖下桥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防汛指挥部及时联系刘家峡水库,调整黄河水位。
6月11日下午2时许,两台绞车带着巨大船体离开中山桥,威胁中山桥安全40小时。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拖航,他们被拖到距离大桥200米的上游岸边,安全得到保障。至此,大桥的安全威胁彻底解除。
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让中山桥略显苍老。自1931年以来,经过17年的修缮,这座历经风雨的百年大桥并没有失去它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桥经历了五次加固维修:
1950,交通部第七公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加固铁路桥墩。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交通部西北军政委员会公路局维修加固铁路桥。在原来的平行弦杆上端放置拱形钢梁,将中山桥的形状变成了今天的形状。
1989年,260吨供水船失控撞上铁桥后,兰州市经过紧急抢修,不仅将铁桥变成了安全地带,还拓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使铁桥焕然一新。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中山桥进行维修加固。
5438年6月+2004年10月,在承担了95年的车辆通行任务后,兰州市政府决定将中山桥改为人行天桥。
2011,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18大修。这次大修,不仅提高了中山桥的抗震抗洪能力,加固了桥墩,还将使这座百年大桥达到1.2米高。工程竣工后,这座百年老桥将焕发青春,保证其可靠使用50年。
对于兰州和兰州人来说,中山桥代表了太多。对兰州来说,他是纽带,把封锁了这座城市几千年的黄河屏障变成了通途,连接了南北两侧;他是关键,打开了通往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商路,使兰州的特产走向全国各地,把全国各地丰富的物产带到这片土地上;他是一个英雄,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艰苦的抗日战争,走向解放。
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兰州人来说,中山桥更像是亲人,更像是长辈。在黄河岸边,它向年轻一代、孙辈和外国游客讲述这座城市。他以英雄的姿态站在黄河边,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兰州的每一个人一起勇敢迎接挑战,奔向未来。